编者按:
12月17日和18日,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在《经典中国·辉煌30年》专题栏目中,对广州改革开放30年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创新、对外开放等成就进行了大规模的集中宣传报道,充分肯定广州市委、市政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以世界眼光谋划广州的长远发展和未来。现全文转载人民日报12月18日第2版文章《广州:谋划未来放眼量》,以飨读者。
12月的北国已是寒风凛冽,南粤羊城仍然花红叶绿。驱车广州开发区,一排排漂亮的厂房迎面而来,大型货柜车往来如梭。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之际,广州开发区却能逆流而上,1~11月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707亿元,同比增长20.77%,迄今没有一家企业停产倒闭,多项主要指标位居全国同行第一。
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开发区人矢志牢记“开荒牛”使命和“长子”责任,拼搏创新,致力培育现代产业——在这里,简单的出口加工产业、劳动密集型产品已逐步淡出,品牌企业、生产力骨干项目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主导。
广州开发区,是广州改革开放30年的窗口和缩影。据统计,2007年,广州累计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达164家,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86亿美元,外贸出口734.94亿美元,平均一天的贸易额就超过了30年前一年的总和。
12月上旬,为期3个月的《纪念广州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博物展》在广州博物馆开幕,其中展出的不同年代的粮油鱼肉等各种票证格外引人注目。那些票证见证了广州人一次又一次的“敢为天下先”——1979年,广州全部放开塘鱼价格,1981年取消肉鸡和鲜蛋的派购任务,1983年取消了水果的派购任务,1984年全面改革蔬菜产销体制……
广州市委党校教授梁宏认为,从率先放开塘鱼价格,到全面推行价格体制改革;从率先进行商品购销体制改革,到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从率先鼓励个体经营发展、调整所有制结构,到建立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从率先实行放开搞活、分步推进产权多元化改革,到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建设全国第一家外商投资五星级酒店、发展“三来一补”,到不断拓展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从解决群众住房难、看病难、打官司难、子女入学难,到形成“富民优先、民生为重”政策导向,全面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30年来,广州以艰辛的探索和果敢的实践,实现了改革开放从单项突破到整体推进、从破除旧体制到建立新体制、从政策推进到制度规范、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推进发展模式转型的历史性跨越,开辟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广阔道路。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既要经济的发展,也要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鱼和熊掌可以兼得’,要让群众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强调,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不应该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脱节,特别是在民生问题上,来日还要敢为天下先,实施好“惠民66条”和17条补充意见,大力推进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等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均衡发展,把广州建设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和建设宜居城市的示范区。
随着2010年第十六届亚运会一天天临近,一个熟悉而又崭新的广州呼之欲出。在广州南部,记者看到,一个占地2.7平方公里、凸显“岭南水乡”风格的广州亚运城即将拔地而起。
既要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增长,又要保障和改善好民生。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广州市正紧锣密鼓地做好固定资产投资拉动内需这篇大文章,一方面着手出台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及相关配套政策,加快编制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纲要、总部经济发展规划和空港规划等重要规划,一方面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发展,其中重点投向三大方面:一是加快与亚运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空港、海港、高快速道路、地铁等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等5个方面41个项目;二是加快推进一批带动强的生产力重点项目建设,打造电子、石化、生物医药、重型装备、汽车五大产业群;三是加大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的投入,推进社会公共服务项目、政府保障型住房建设、旧城区危破房改造和“城中村”改造等。
尽管成就非凡,但广州人并不自满,广州意识到与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城市比差距还很大,为此,广州必须大力发展包括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发展、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等在内的现代服务业,重点打造空港经济、海港经济、总部经济,早日让“广州服务”从“服务广州”向“服务华南”、“服务全国”和“服务世界”拓展。
“广州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以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以世界眼光谋划广州的长远发展和未来。”朱小丹告诉记者。(罗艾桦、李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