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文脉博大精深 八大片区难以尽表
策划:翁晓鹏、朱雯芳
统筹:邓柱峰
文:高敏华、陈昕宇、邓柱峰
图:何波
独家解密:
新安街带着争议入选
受访人:
规划专家谢先生,负责编修《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禅城部分)修订》
出台背景:
14年来历经四次修订
“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读起来都是沉甸甸的,入选的8个历史文化街区,均代表了佛山自古以来源远流长的城市精神文明,其共同特点是街区的风貌、街巷的格局都保存得完整,且街区内分布着年代久远,代表了、本地文化中首屈一指的历史建筑。”负责编修《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禅城部分)修订》的规划专家谢先生解释。
他说,《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早在1994年就开始了,当时,佛山(即现在禅城)入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单时已具雏形,其后在1996年、2004年作出两次修订,此次再次修订,原因是相关法规中明确了“历史建筑”的概念,认定历史文化建筑有了标准和依据。
何以划分:
以老城区为主 有利集中保护
“8个历史文化街区,其中6个集中在2.2平方公里范围内,形成一个总体的片状布局,同时街区间增加了一些历史文化建筑,使得各个街区能有机结合起来,对佛山本地的历史文化能够做一个集中的大展示。”谢先生称。
此外,老城区以外的2个街区也独具特点,能代表佛山的传统文化,其中之一的南风古灶,是佛山陶瓷文化的象征,而霍氏古祠街区则代表了禅城古代宗祠建筑文化和传统村落居住生活特征。
何以入选:
各片区各自文化特征明显
除主要集中在老城区外,这些片区凭借什么入选文化保护规划?对此谢先生先对集中在老城区的6个街区进行了逐一点评。“从北往南说,品字街区具有鲜明广府文化特征的传统居住和传统商业片区特点,沿街以传统商住建筑为主,中西合璧的沿街骑楼建筑和浓郁的商业气氛,集中反映佛山禅城市井生活特色。”
梁园,充分展现了佛山古典园林文化与传统生活。街区目前有一批风貌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建筑,不少建筑还保留有精美的雕花檐板等特色建筑构件,作为岭南四大名园之一入选名副其实。
而任围街区的传统建筑以传统民居为主,街区传统居住范围浓郁,且传统的民居保存相对集中和较好。
“莲花南街区则集中展现了佛山老城多元的文化和与之结合的传统居住形态,是展现多元民俗文化的重要地区。”谢先生表示,祖庙——东华里入选,是因为该区是佛山老城内文物估计最为密集,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存有众多传统风貌完整的步行街巷,是佛山的城市中心和城市标志。
“位于南风古灶附近街区的陶瓷文化是其他街区无法比拟的,见证了佛山陶瓷文化的发展,而霍氏古祠现有的祠堂和风水堂等代表性建筑,虽然祠堂在佛山石湾和黎涌等地都有,但霍氏古祠在同类的祠堂中应该是最大的,保存最好的。”他说。
另外,谢先生专门谈到了新安街,“这一片区的入选其实存在争议,因为区内的街区总体保存得不是很好,但街区附近有太上庙(鸿胜武馆)、鸿胜祖馆、陈盛故居等文物古迹作为民间武术文化的展示场所,还有人称‘没有塔坡井就没有佛山’,塔坡井、塔坡庙,可展示佛山历史渊源,因而入选,主要还是因为包含着佛山起源的纪念意义。”
“从一个南方的小岛,发展成鼎盛时期的古代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佛山的文脉远不止这八大片区!”“佛山的陶瓷文化远远不止南风古灶一处,我家在南海官窑,这里的得名就是因为我们这里出产瓷器是官用的,比南风古灶有名多了!”“品字街区?没听说过啊!”……
自本报《探寻佛山文脉系列报道》推出以来,便受到文化学者以及市民的高度关注,什么是文脉?佛山文脉有哪些?八大片区能否代表佛山文脉?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
昨日,记者专门采访了规划编修单位的权威专家,独家探寻禅城八大历史文化街区入选的理由以及背后的故事。与此同时,不少文化学者和读者也就佛山文脉等兴趣话题发表了个人的看法,他们中多数人认为,代表佛山文脉的远不止这8个片区,希望大家能将眼光放开到佛山五区的高度,才能真正品味出佛山文脉的精髓。
乜嘢系“文脉”
请你讲噃句
自本报上期发起“文脉”内涵大讨论后,便收到社会多方以不同方式传来的“名词解释”。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老师认为,文脉的范畴其实很宽广的,佛山文脉同样是多样性的。拿起源来说,古迹有塔坡,教育体系有莺岗,手工业产业有普君,粤剧则有大基尾等。“文脉,就像人体的血管一样,纵横交错,不同的方面有不同的发展轨迹。”而市民梁先生则认为,佛山文脉的根就在于佛山人的文化底蕴,是一种务实进取的精神。
而负责《佛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禅城部分)修订》的规划专家谢先生认为,文脉的含义应该是历史文化精神的载体,代表着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比如我们之前报道的八大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历史文化建筑,就是这种历史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之一,这些建筑作为历史遗存见证了佛山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同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文脉从字面上来看是很虚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到这些街区中去走一走,看一看那些建筑,就能体会到一个古老城市代代相传,承接下来的精神文化,发掘出承载着这座城市发展的背后的故事。”谢先生说。
如果您有相关建议或与街区相关故事,可通过以下的方式联系我们,本报将选取其中精彩部分择日刊登,并奉上稿酬。同时,我们将摘取部分的观点进行深入报道,并请文化名家进行点评剖析。
邮箱:gzrbfsz@21cn.com
短信:13827722000
热线:0757-83121866
有嘢讲:
“文化街区岂能少咗普君墟?!”
之前本报的连续报道向读者展现的是正在进行规划公示的禅城八大文化街区的前世今生。
这些隐隐于繁华闹市中的古老建筑,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佛山人的关注,不少读者来信来电向我们推介一些仍未纳入规划的文化景点,其中普君墟呼声最高,因为这里是“佛山初地”,不能忽视,当然也有不少读者提供了南海、顺德等地的文化街区,推荐其为佛山文脉。
“普君墟见证佛山由小岛变城市的沧桑”
“这次禅城八大文化片区总的来说都是值得保护的文化载体,可佛山最早是在普君墟发源的,说到佛山文脉怎能没有她呢?”有市民在本报信箱留言说。对此,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老师也表示认同。“佛山原来是珠江口的一个小岛,古越族的原著先民靠种植渔业为生,后来中原人因逃避战乱而南移,先到珠玑巷,再后来发现佛山这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靠手工艺为生,由于大量有手艺的人集中于此,商业开始发展。而这些手艺人最先聚集的就是普君墟一带。”她说。
栅下在现在普君墟入新风路尾大塘涌一带,由于佛山生产的手工业制品需用水路运到四乡,所以昔日普君墟附近码头林立,如运输生活用品的“米艇头”,如杂货交易的“通济桥”等等。普君墟周围,也因为各种手工业的百花齐放而形成依其手工业产品命名的街道。如豆豉巷(今升平路),以精腌豆豉得名;米艇头(今新风路尾),曾是碾米磨坊群,米艇在码头云集。
“如果没有手工业的兴起,就没有以后佛山形成‘四大聚’之一,所以普君墟不但是佛山的起源地,也是佛山手工业的起源地,作为文脉也当之无愧。”余老师说。
“南风古灶不能尽表佛山陶文化”
陶瓷是佛山的骄傲之一。读者的来信中,一位南海的市民说佛山的陶瓷文化远远不止南风古灶一处。“我家在官窑,这里的得名就是因为出产瓷器是官用的,比南风古灶有名多了!希望这个佛山文脉的探寻不要局限在禅城,也要多关注其他区。”
余婉韶老师说,佛山最出名的手工业有铸造、陶瓷、纺织、小手工业、打铜等,形成百花争鸣的状态。其中陶瓷最有名也是最早生产的是在南海官窑,石湾的陶瓷稍晚一些。而石湾的陶瓷也不仅仅局限在南风古灶, 只是那里是代表而已。
“佛山文化底蕴要完整体现”
“从一个南方的小岛,发展成鼎盛时期的古代四大名镇和“四大聚”之一,佛山的昔日有着怎么样的辉煌?人人都说佛山人务实,我们祖辈靠勤劳在这片热土上耕耘千年,积淀下了什么?在八大片区中,我们看到的只有一批老房子,而且很分散。规划时能否加入一些文化的元素,把这些保留到今天的文物发挥出更大的价值?”禅城市民刘先生说。
“佛山的文化底蕴是在佛山古镇形成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淀的,手工业的发展,到资本主义的萌芽创建全国第一家螺丝厂,再到康有为的维新变革,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再到改革开放30年的领先发展,这些历史的创新每一次都有佛山,是因为佛山的文化底蕴就是务实革新。”民俗专家梁先生说,佛山大部分人口都是中原的手工艺人南移的后裔,因逃避战乱背井离乡,在佛山立足靠的是真本事;利用水路条件把生意做到四乡,成为“四大聚”之一靠的是开拓。由于五方集处、聚族而居后形成入乡随俗的游戏规则也促成了行业的发展,形成近代中国社会思维的主流形态。
“保护文化不单单要做表面的修葺工作,更应该把文化底蕴挖掘和提升。”梁先生希望在对文化街区进行保护时,能展现出佛山文化的底蕴。
闲话一句
佛山人唔知“品字街”?
“这个品字街是哪里啊?我们佛山人没有说品字街的喔!”老佛山何伯拿着放大镜,在规划图上寻找着“品字街”附近的街道的名称。记者随访了数位在佛山居住50年以上的佛山人,均无人认识“品字街”所指何处。在搜索引擎上,也只有相关规划提及品字街的名称,并没有其他的史料记载。
“可能是由于升平路一带在地图上看似一个品字,所以取了个这样的名称,但这个名字没有历史的内涵。”民俗专家梁先生建议,在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时候,最好还是使用佛山人熟悉的名字,代代相传才有文化的延续。
而熟悉佛山历史的霍先生则提出,在规划中的品字街区只是集中在升平路附近,如果能从莲花南,经快子路再通升平路,形成一条商业的纵线,才能从气势上体现佛山当年商业的繁荣。
回应:
“品字街区”是个创新名词
针对一些市民表示不认识“品字街区”的问题,谢先生表示这个说法比较创新,因为升平路、快子路和莲花路各自沿街的片区刚好形成“品字形”机构,所以我们称其为“品字街区”。当然,如果叫升平路沿线街区可能读者会更容易接受,但指代范围就狭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