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穗倩影暨粤港澳百年老照片展》前日在江门展出 60幅老照片记录江门城市变迁、反映江门人文历史
为庆祝《广州日报》创刊56周年,由中国国家图书馆、英国国家图书馆、广州市档案馆、广州日报社和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江门美术馆、新会区城市管理局、新会景堂图书馆等单位协办的《古穗倩影暨粤港澳百年老照片展》17日在江门美术馆展出。
60幅记录江门城市变迁、反映江门人文历史的老照片,在这次展览中一同展出,这些老照片带市民穿越昔日时空后又回到现实,感受改革开放带给江门的巨大变化,连日来吸引了许多江门市民。
文/记者黄健能、陈杰、黄文生
图/新会区城市管理局提供
(除署名外)
石湾直街:昔日繁华街 今朝似“空城”
石湾直街位于江门市区太平路与跃进路交会地带,从跃进路进入,穿过新第里,就到了石湾直街。该街长194米,宽4米,建于明代,因巷道弯曲,且多用条石(花岗岩)铺设,故称“石湾村”。后因市镇扩大,1935年经改造改称石湾直街,在江门文化人士的眼里,石湾直街一直被誉为江门人的“根”。
1920年,新宁铁路全线贯通,江门商贸活动也跟着繁华起来,每逢圩集日,商贾云集,来自周边城镇的商人,满载粮食、生果、蔬菜、物资,汇聚到这里交易,紧邻石湾直街的长堤,也成为旅客聚散和货物转运的地方,江门城区也是商铺林立,一些外商也在江门开设商行,当时仅英、美、德、日等国批发经营石油、洋杂货等外国商号就有10多家。蓬江河岸的洋货行、米铺、金银铺、酒楼、当铺、烟馆等林立,生意非常兴隆,商业一片繁荣。
不过,随着时间推移,石湾直街的繁华也渐渐褪去,当年欣欣向荣的情景已不再,受到居住条件的限制,许多追求舒适和便利的居民开始搬出那条熟悉的小巷,整条直街慢慢成了“空城”,留守的除了家庭困难的市民外,外来租户成了这里的主人。
现在,关于直街拆迁改造的规划一经提出,在保护和开发上,如何留住江门文化的“根”,成为许多市民内心的期盼,江门人民也在期待石湾直街的再一次辉煌。
牛拉消防车:手摇式可喷水30米远
在这张老照片前,画面表述的是:上世纪40年代,江门的大街上,出现了由政府组织成立的“水车队”,一辆车、一头牛、一个驾车队员,一路吆喝着牛儿大摇大摆地走在大街上,水从后面车厢滴滴答答往下掉,一个调皮的小男孩,紧跟在水车的后面,挽起裤脚,光着脚丫戏起水来。
江门是著名侨乡,这里的人们生活一度富裕、安逸,一些先进的设备也悄然走进平民百姓的生活,像手摇消防车,就是其中的一种,用牛或者人来拉。
据居住在江门美景里社区的张伯介绍,江门最早的现代化消防车出现在100多年前,属于手摇式,长约1.3米,高约0.95米,宽约0.75米。由铜、铁和不知名的木板材料组成,车身底盘处装有4个移动铁轮,两侧各有一个摇杆。消防车身前后分别有2个水槽,中间有1个椭圆形的铜金属水管和两个用来抽水的活塞。张伯说,这种车保护好的,上世纪80年代,有的还在用,远的可喷射30多米。
张伯说,上世纪40年代,江门的大街上小巷中出现的“水车队”,就是专门配消防车救火用的运水车。那时的楼房不高,用手摇消防车加上运水车,完全可以扑灭大火了。随着城市楼房逐渐高耸,如今的公安消防车需要用到云梯车,加上其他辅助、配合的消防车越来越先进,目前消防车共有10多种,功能各异。
凤凰山下:水田不见了 高楼立起来
60多年前,也许生活在港口路市民完全想象不出来当时凤凰山下的情景:宽宽的水田里,勤劳的江门女子,正一字排开,她们有的直立看着同伴敏捷的插秧身手,有的弯着腰用水细分手中的秧苗,还有的转身回头寻找背后装着秧苗的竹筐……
不过,60年过去后,这里已经再也找不到过去田园的气息,在如今的凤凰山下,港口路笔直从山前穿过,沿着港口路两边,是悄悄竖立的高楼,过去的水田,也在悄然之间变成了公交汽车公司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