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马姝瑞
“自打凤阳小岗村开始搞‘大包干’以来,30年了!农民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从哪儿能看出来啊?嘿嘿,看一看我们村里的老账本你就知道了!”54岁的安徽省肥西县农民李为群乐呵呵地说。
数十年来,李为群和安徽肥西县10个村共100户的农家一起,作为国家统计局肥西调查队的住户调查点,将十年间的一切收支明细记录在册。在“老账本”上记账,已经成了老李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哪一天卖了多少粮食、豆子,换了多少钱都记得细细的,就连买一支蜡烛、一根萝卜都要做到有账可查!老百姓们说,这么些年下来,现在账本上的东西跟以前比可大不一样啦!
从改革开放初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尽管温饱对于李为群和乡亲们已不是问题,但农民收入低、负担重却是表现在账本上不争的事实。1996年,李家的收入账上只有卖粮食、卖家禽家畜等寥寥几项。
“一年到头都是闷着头种地,吃、穿、用每项开销都是从地里赚。”他叹了口气说道,“说起来,收获的东西像粮食、花生、棉花,加上夏天的西瓜也不少,可最后换来的钱几乎都一分不剩用来种下一季,即使这样还经常不够投入,要跟供销社赊些农药呢!”
1998年,让农民们高兴的一件大事到来了,国家取消粮食订购任务,每亩地平均直接增加60元收入。这一年的账本上,最显著的变化便是“公粮”这一项记录永远地消失不见了。
让李为群全家感到巨大惊喜的“意外”还在后面。2004年,“农业税”全面取消,中国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
“这可是给农民的大实惠啊!”老李提高声音向记者强调道,“取消农业税的前一年,我们这里一亩地收76.6元钱的税,按这个数算,我家九亩三分多的地,至少能省下715元呢!”
不仅是负担减轻,随着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惠农补贴也陆续发放到农民手中。2004年,李为群就拿到了170多元“国家给的种地钱”。
2004年的老账本上,除了农业税这一项消失外,另一变化也异常抢眼。由于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城乡壁垒打破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向城市,外出打工收入和农业收入一起,成了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李为群家也隔三差五就有各种各样的工酬收入进账。
“说起来啊,这些年家里收入节节高的原因主要就是这三个:没有了以前的农业税等负担;粮食收购价格提高、种粮补贴多,种地挣钱;最后就是打工挣钱。”李为群总结道。
钱包一天天鼓了,生活水平也跟着提高。今年,李为群把建起多年没有任何装修的房子粉刷了一遍,给自家的账本添了第一笔“装修费”。
“衣食住行各项家用开支都跟以前不一样了。”新的账本上,牛奶、婴儿服、保健品等农民们亲手填写的消费内容纷纷亮相;5分钱一支的蜡烛费早已消失不见,电费却悄悄见涨;手机费继电话费之后,成了每月的正常开支;更加重视身体健康的农民们,医疗费用也开始增多,许多家庭都在账本上记上了一笔乙肝疫苗费。
“我听说,调查点里一些更富裕的乡亲家里账本上,都已经记起旅游费了。”李为群笑着说,“日子真是越过越舒服,啥时候我也要记一记旅游的账!”
新华社合肥12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