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收获:脚踏实地的精神飞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08:10  大众网-齐鲁晚报

  一百多年来,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多次错失了历史机遇。回望中国的近代史,真使人有种悲伤凄凉的宿命感。尤其是过去的30年,我们打破了这种宿命,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也培养了日趋成熟的国民理性,这预示着未来我们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12月1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说,“只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就一定能在建党百年时建成“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他用老百姓都能听得懂的语言,平实地阐述了什么叫脚踏实地,这就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更加坚定了我们对未来的信心。30年的进步,不仅体现为巨大的建设成就,也体现为国民理性的日趋成熟,这预示着未来我们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0年前,特定的时代氛围推动着我们一步步向常识回归,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回归到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常识,那就是“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种回归,使中国的政治文化开始抛弃了曾经有过的某种虚幻的极端的价值准则和行为方式,开始脚踏实地面向未来。这是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历史性转折,也是一次精神飞跃,有了这个转折和飞跃,我们有了创造健康世俗生活的可能,也才有了今天的一切。

  这个转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我们不再接受那种以人民普遍贫困为代价的没有意义的社会公平,并开始认识到,打破那种以伦理主义为导向的表面平等,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代价。这些年来,我们已经能够比较平和地看待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比如贫富差距、社会结构的变化以及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色彩等等。中国的老百姓已经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曾经有过的那样,用简单的是非标准愤激地否定和自己利益不完全一致的人和事,主流舆论已经能够用脚踏实地的历史主义眼光务实地看问题,而不是被某种过于片面的激情所左右。中国民情的这种变化,显现了我们民族性格中大气和宽容的一面,这种大气和宽容,有助于我们在和谐的氛围中充分理解并看清社会发展和个人利益之间的内在统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这都是推动我们发展的巨大精神资源。

  认识到过大的贫富差距可能产生的巨大危害,是国民理性成熟的另一个表现。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薄弱的社会基础和自由市场天然逐利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只有国家力量的参与,才能维持社会的公平正义。如果市场面前的弱势群体连生存都难以为继,那么市场对他们而言便成为没有意义的存在。这个道理早在上世纪30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辩论中,马克思主义派就取得了胜利,其主要论点就是认为资本主义方式在中国行不通,理由就是中国人口太多,太落后,财富分配不均,社会的基础就有可能被肢解。这一认识在今天仍有意义。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得到了最广泛的社会呼应,这充分说明老百姓虽然能接受市场带来的利益分化,但并不希望自由市场的力量损害社会共同体的完整性。

  中国人价值观念的演进,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世道人心的最大变化,是中国民情改良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发展的重要驱动力。30年来,国民理性的日趋成熟,使我们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有能力超越这样那样极端观念的束缚,获得更大的思想解放,以更开阔的胸怀、更自信的心态,汲取人类文明进步的各种经验,把我们的未来建设得更好。

  这个世界给中国的机会并不多,一次失却就可能意味着百年的等待。一百多年来,中国的落后就是因为多次错失了历史机遇。回望中国的近代史,真使人有种悲伤凄凉的宿命感。尤其是过去的30年,我们打破了这种宿命,抓住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不仅取得了巨大的建设成就,也培养了日趋成熟的国民理性。因此,我们相信,未来我们一定不会错失机遇,更不会重复历史的教训。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