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思考。推进新形势下农村的改革发展,无论从哪个角度破题,都离不开对农业发展现状的清醒认识,离不开对新形势新背景下农业战略地位作用的正确把握。所以,很有必要就农业对国计民生的特殊意义重新加以认识,加以强调。
农业仍是经济社会的基础
农业是人类生存延续的根本。这既是公理,也是常识,无需多论。面对新形势新背景,强调对农业战略地位作用进行再认识,根本一点就是要使人们真正认识到,在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间里,农业对其他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
以历史视角来看,农业是社会产业的基础,是一切非农产业的源头和母体。正是由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农业劳动者所生产的食物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逐渐地有了剩余,才使一部分人从农业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从而产生了其他产业。随着经济、科技、社会的愈益发展,农业的潜在价值也愈益彰显,农业的功能也愈加多样。今天,农业不仅提供丰富的农产品和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拓展出新生物质能源、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农业作为产业基础,其源头和母体不仅没有因流域的宽广和繁衍的丰茂而枯竭老化,反而更加活水奔涌、青春焕发。新中国成立近60年的历史告诉人们,农业对于国家的经济意义,并未因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下降而下降。人们看到,凡是国民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都是重视农业、农业发展较好的时期;而几次大的经济波动,通货膨胀,都与当时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相关。由此可见,由农业所提供的食品不仅直接决定人类的生存延续,而且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除了对国家经济层面的意义外,农业还是社会稳定和谐的根基。我们祖先和父辈,他们对于衣食与文明与社会安定和谐的关系的认识是: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饥寒起盗心。所以,无农不稳就成为中国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条宝贵历史经验。世人皆知,影响社会稳定的最重大因素莫过于战乱、灾害、饥荒,而尤以饥荒为甚。正因为此,新中国建国之初,党和国家领导人便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的论断,便有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安排。今天,我们国家处在和平建设的大好时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温饱问题已经得到较好解决。但社会稳定的压力仍然存在,由农业、由粮食引发不稳定的因素仍然存在。尽管现在战乱的危险已大大减少,但发生灾害以及由灾害引发粮食安全乃至饥荒的可能却有增无减。近些年来频频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已经敲响警钟,农业生产这根弦、粮食生产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稍有放松。
保护了农业就保护了土地
土地是财富之母。但在目前,可供人们有效利用的土地资源却在频频告急。对土地的大量减少,人们大多归结为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然侵蚀导致土地的自然减少,如土地荒漠化、沙漠化;二是社会侵蚀导致土地的人为减少,即工业化、城镇化的迅猛推进,大量占用土地。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在其背后更为深刻的原因却是与农业直接相关。
土地的荒漠化、沙漠化与农业的不合理耕种开发有着直接联系。过度开垦、过度砍伐、过度放牧等不合理的农业开发耕种与自然气候的相互作用,既诱发了又加剧了土地的荒漠化、沙漠化。这不是农业本身的过错,只是由于人类对农产品的急需、对食品的急需、对农业所提供的原材料的急需,才使人们对农业采取了非科学的有悖自然规律的方法和手段。而这恰恰从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农业的特殊意义。
土地的社会侵蚀、人为减少,看似是工业与城镇的过错,其实,放纵工业与城镇对土地的圈占损毁,恰恰暴露出人们对农业的无情鄙弃。受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人们选择了工业,选择了城镇。而要发展工业,发展城镇,必须削弱农业,赶跑农业,让根植于土地、涵养保护着土地的农业为工业、城镇、交通让地。这几乎是全世界工业化、城镇化所走过的共同道路。中国的特殊还在于人多地少的矛盾异常突出,土地资源十分稀缺宝贵。可我们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少地方不仅没有惜土如金,反而特别慷慨大方,以近乎掠夺的手段、随手画圈的方法和铺张浪费的作派,让土地以无偿或非常低廉的价格,从承包农民手中划给了工业城镇和交通。曾经的茂密山林、肥沃土地被工业园、开发区和大小城镇圈占,变成大道、高楼、围墙和长满野草堆满垃圾的荒土,以致18亿亩耕地成为我们必须坚决守护的最后防线。
由此看来,加强对土地的保护,必须起始于对农业的重新认识。农业不仅是人类生存延续和一切非农产业发展的最基础最首要的条件,还是我们赖以立足、成为财富之母的土地的守护神。保护了农业,就有效地保护了土地;科学合理地建设发展农业,就科学合理地涵养滋润利用了土地。事实证明,一个重视并卓有成效地保护土地的政府和国家,必然是一个高度重视农业、并卓有成效地保护发展农业的政府和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既合人类目的又合自然规律的工业化、城市化,追求的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互补互动、互惠互利和共生共荣。
保护了农业就保护了生态环境
农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独特之处在于,农业生产是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农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农业的每一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农业本身就是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是滚滚林涛、滔滔麦浪,还是茫茫稻海、艳艳花波……它们既是人工的,又是自然的,共同构成多姿多彩充满生机活力的大千世界,发挥着滋润土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重要生态作用。
目前,生态环境恶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农村也未能幸免。农村生态环境恶化除了有农业自身的原因外,最根本的还是工业和城镇对农业的侵占破坏。当青翠葱茏的林地山岗被水泥森林般的城镇取代,当麦浪吐翠稻菽飘香的田园被烟囱高耸的厂房占领,当汩汩泉水清清河流被如山的垃圾、横流的污水和不可化解的重金属损毁毒害,当蓝天白云、丽日晴空被毒烟废气、酸雨扬尘涂抹腐蚀,农村的生态环境还能好得起来吗?而这一切,就是在不少农村,特别是城市周边农村已经发生、正在发生、还将继续发生的真实场景。一旦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不能和谐共处,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可惜人们的认识和作法却是,要将严重污染城市环境的产业、企业转移到农村去!
就如同保护土地要从保护农业开始一样,保护生态环境也要从保护农业开始。首先要做的便是农业自身,要恢复农业作为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成员、一个部分、一个环节的原生身分,以顺应自然、遵循自然生态系统运动规律的态度,慎重对农业生产施行人工干预,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恢复农作物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循环转化,使农作物从中获得有机营养,获得对病虫害的天然防治,从而恢复拓展农业对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内生功能。其次,要通过保护发展农业来阻止工业化、城镇化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要充分认识农业所独有的生态意义、生态价值,必须给农业的发展留足空间,给培育涵养净化土地、空气、水源的自然生态系统留足空间,这实际也是为工业和城市的良性生存发展留足空间。少一点慢一点圈占开发,多一点快一点保留保护,可能会减缓一点当前的增长速度,减少一点当代人的经济福利,但就是这么一点一点,对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未尝不是大恩大德。
(作者系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