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经历了近30年顺风顺水大发展的中国制造业突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成为一个关乎整体经济前景和未来发展模式的大问题。有经济观察家分析认为:“中国制造”的长远危机,不是出现了企业倒闭潮和经济速度的放缓,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脆弱性的浑然不觉。这种脆弱性除了源于非理性的发展冲动、非科学的初始设计而形成的产业格局,也与深受专制文化浸染的中国企业无法扬弃的思维模式和管理运营的缺陷紧密关联。
中国制造企业附加值不高,痼疾根深,金融危机只是导火线。幸存和幸能置身事外的制造业,还没有到笑的时候。既然投身大海,始终都要面对惊涛骇浪,在无法依赖任何保护伞的那一天到来之前,自我革新,转换思维和管理模式,以真正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和观念去洗涤和驱除传统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而不是在口号式的作秀和习惯思维的温床上安之若素,这是值得每一个制造企业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今年4月对媒体讲过这么一句话:整体上中国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事实也确实如此。目前,许多企业即使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了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持续增长,但其创新能力却并没有同步增强。具体表现为企业虽然靠资本或政策做大了,却无法实现管理和产品的质的提升,形体庞大却虚弱无力。与此同时,中国许多与其他发达国家同时起步、投资甚至远远超过其他国家的项目,不但没有产生同样的效益,甚至差距越拉越远。
撇开体制和宏观层面的影响,从企业微观生态环境分析,权力本位的企业文化缺乏本质上对创新精神的尊重和鼓励,恐怕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久处封建专制体制之下,因之形成的思维定势严重阻碍了人们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和创新行为的发展。其中,受益于政策倾斜和保护的国有企业,甚至可能更容易丧失对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危机、忧患和预警意识。
中国企业的管理,以重情感甚于重理智、以重关系甚于重能力而被称为东方式管理,其本质上是没有摆脱官本位或权力本位文化的桎梏,由此给企业带来的危害也是致命的:其一,官场式企业,只能造就奴才,造就不了人才。谋权不谋事,善人事不善专业,企业管理水平和创新水平必然低下;其二,在官场式企业中,人们只对权力负责,而不对市场负责,这必然导致员工利益、消费者利益、股东利益、社会利益被漠视;其三,由于权力归属和掌权者利益关系的极大可变性,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安全感,相互防备,企业凝聚力差;其四,以权力为主导的管理和分配机制,必然导致企业员工等级化,缺乏平等和公正,企业的和谐也就无从谈起。这样的企业,其生存和发展权被全球化的市场剥夺,当然只是迟早的事情。
企业不是官场,市场主体靠的是竞争力说话,企业不能成为奴性的温室,是企业就应当按照市场规则出牌。提升制造业的含金量,需要一场深刻的多领域的反思与革新,需要制造企业在危机后的警醒,并能真正导入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方法思路。面对沉淀在意识深处的痼疾,解决之道首先是企业对自我定位和价值系统的重构,让企业回归企业的本质,让人的潜能被激活,让知识和人才得到尊重,让特权被驱除,真正形成鼓励和推进创新,既充满活力又充分和谐的企业环境。
当金融危机在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世界性扩张的背景下发生,中国制造业在多米诺骨牌的游戏中无可回避地被撞击了。然而倘若这种经济体之间生死存亡的撞击能带来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敲响一扇通向未来的人文理性和科学发展的思维之门,那么牺牲者和出局者也就能获得一种补偿了。
(作者单位: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长沙卷烟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