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真正需要乃是结构改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19日13:4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第三只眼

  Eyes on china

  本月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国外主要媒体纷纷就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发表文章。美国《时代》周刊的题目是《亟需新奇迹》,文章肯定了中国30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但同时认为过去的模式带来的繁荣已经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寻求新奇迹,必须作出改变。《新闻周刊》的报道,分析了中国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为对付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机,应作出怎样的选择。权威的政经杂志《经济学人》也持同样的观点。浏览几本国际主流的期刊,皆几乎众口一词地探讨中国的未来走向,尤其关注的是中国政府拉动内需的意向。

  《时代》周刊的文章说,1978年12月,中国领导层决定开放经济的时候,王韶碧7岁,在中国东南地区一个肮脏贫困中的环境中长大。她将继承一个永远变化了的中国。如今,业已拥有一个西方名字的王韶碧,在广州一座亮丽的写字楼里工作,腋下的公文包代表着典型的总裁形象。与此同时,在离王办公室不远处的广州火车站,大批的民工正排长队等候回家。36岁的张丁力就是其中一员,11月初,工作了10年的玩具厂倒闭了。他们来年需要新的工作,“我回家后做什么?”中国政府也正在努力为张的难题寻求答案。

  将储蓄者变为消费者,实现这个目标对中国的转型听上去足够了。刺激国内消费,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从国外的记者到国内稍微关心政治经济的平民,更遑论决策者以及他们的经济智囊,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此,我们不妨再看看《新闻周刊》的分析。

  保持中国经济兴旺的唯一办法是刺激国内消费。这意味着让中国人花钱。但是有一个问题,中国的社会保障网络不健全。这种情况不改变,普通人就会继续把大笔钱存起来,如此消费需求就会停滞不前。政府作出努力缓解恐惧,抵消工厂关闭的影响。但是政府主要想通过基础设施开支做到这一点,而不是通过医疗、文化和教育。注重钢筋和水泥铺设的基础,而忽略更为根本的国家长远发展基础,是一种短视的行为。

  《新闻周刊》认为,改善医疗体制将刺激国内消费并因此促进就业,尤其是零售业和服务行业。它甚至有可能缓解中国领导人所担心的社会不稳定。同样地,这种看法不独专家能够洞悉,普通人也明了一二,但同样存在着难题。尽管不能否认的是,中国现任政府正在努力推进保障体系建设,但它所惠及的人群庞大且缺乏话语权,导致政策在许多地方执行不力。房地产政策就是一个活教材,与实际收入不成比例的房价透支了中国城市中产人口的购买力,但房地产利益挟持着包括开发商、政府官员、地方财政和新闻媒体等强大的权力群体,导致权力之手无情地干预市场规律,欲强行以政策托住与社会消费力严重不符的产品,极大地损害了社会公正,导致社会怨恨在民间不断累积。

  要解决3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这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引用《财经》杂志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在接受采访时说的话:“中国真正需要的是结构变革。” ·洪庆明· (上海师范大学 副教授)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