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理县灾区冬季“保暖大会战” 杀猪过年不愁肉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2:5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理县十二月十九日电 题:理县灾区冬季“保暖大会战”

  作者 黄永莉 彭巧珊

  清晨,记者走进理县杂谷脑镇玛瑙村村民马大姐家的板房内,烧得通红的大铁炉上几大壶开水正“噗噗”地冒着热气。今天是马大姐家的宰杀年猪的好日子,每年的这个时候,马大姐都要早早地起床烧水,准备杀猪过年、置办年货。

  玛瑙村是理县在“五·一二”汶川特大地震中受损最严重的山村之一,马大姐家的房子被震垮了,但幸运的是家里饲养的两头大肥猪都还在。马大姐乐呵呵地告诉记者:“政府发了棉被、电热毯、粮油等不少的东西,我们还提前预备了一些取暖柴火,过冬的物资储备得很丰富。今天把猪宰杀了,整个一年都不愁肉吃了,冬天再冷,也不用担心了。”

  此时,阿坝州理县海拔二千六百米的高半山上,严寒已让路旁的溪流早早地就结上了冰。

  木卡乡党委副书记谢富华和包村干部每天都要到高半山的九子村去好几趟,尽管山高路远,但他们仍然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抵御极端严寒天气知识,帮助村民进行过渡房的加固保暖。遇到家中缺乏劳动力的孤老群众,他们就自己动手帮着群众保暖维修。“天气渐渐冷起来了,村民们暖和了,我们才能安心。”

  干部们周到、细致的工作,得到了村民的认同和支持。政府发放的油毛毡、草席,自家的草料、玉米杆都派上了用场,因地制宜,多种方式增加过渡安置房的保暖性,理县的高山、城镇受灾民众展开了一场与严寒抗争的保暖大会战。

  薛城镇大岐村左元林一家把沙土装进编织袋,再用沙袋堆放在过渡安置房四周,厚实的挡风墙增强了房屋抵御风寒的能力。

  甘堡乡木堆安置点的村民罗术庭用政府发放的木板、油布、草垫、油毛毡把板房密密实实地“包装”了四层,又买来石棉瓦盖在屋顶上加固保暖,他拍着外墙,嗓门洪亮:“这样过冬就没有问题了。”

  针对冬季气温低,灾后搭建的过渡房保暖性差和学校、安置点人群集中的情况,理县卫生部门还免费为六十岁以上的老人和十五岁以下青少年等易感人群进行了流感疫苗强化免疫接种。

  让甘堡村村民王丹秀没有想到的是,乡卫生院的医生们主动来到过渡安置房中来为她注射流感疫苗,还在读书的孩子也在学校里接受了免费的疫苗注射。“工作人员告诉我,县委、政府承诺‘要想方设法,采取一切措施,保证群众有吃穿,不受冻,安全温暖过冬’。”王丹秀说,卫生院还组织村民们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并开展了健康体检。

  随行的理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地震以来,理县已陆续发放棉被三万余床、棉絮六千余床、毛毯二万余床。为确保受灾群众安全越冬,省州下拨和社会各界捐赠的越冬物资包括油毛毡、彩条布、棉被、棉衣、棉鞋、草垫、编织袋和粮食等正陆续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发放,目前,全县已储备口粮二百五十三万多斤。

  理县的很多乡镇都分布在山区,道路较狭窄,小货车是这里最常见的运输工具。小货车司机余师傅每天都要在县、乡、村之间往返多趟运送御寒物资,十一月以来更是从早忙到晚。他说,入冬以来政府发放的御寒物资每天都很多,运输车必须尽快把物资按时运到各村组上。虽然每天很忙也很累,但“我觉得自己每次运输下去的不仅是物资,还是一份温暖的关爱。”

  有了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爱,自强不息的理县灾区民众轰轰烈烈地投入到这场冬季“保暖大会战”当中。寒冬里处处涌动着贴心的温暖关怀,处处闪烁着乐观的精神面貌。 (完)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