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阿里高原上的好儿郎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4:51  中国青年报

  许必成 贾启龙

  

阿里高原上的好儿郎

  阿里边防官兵踏雪巡逻。

  罗乐摄

  阿里高原,世界屋脊的屋脊。

  在这里,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官兵,在暴风雨雪与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书写着西北边防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无限忠诚。

  初冬时节,笔者来到阿里高原的千里边防线,亲眼目睹、亲耳聆听着“80后”、“90后”官兵的守防故事。

  血书背后的故事

  初春时节,冰雪刚刚消融。战士刘洪俊随部队奔赴阿里高原执行守防任务途中,发生强烈的高山反应,血压直线攀升,心律严重不齐。

  指导员王宏和军医商量后,决定将刘洪俊送下山接受治疗。

  “我不能当逃兵,就是倒也必须倒在阿里的边防线上!”小刘强打起精神说:“你看我现在没事了。”“下山治好了病,等身体恢复了,你就能为祖国站更多的岗。”王指导员话语中透出关切。

  看到指导员态度坚决,一向沉着冷静的刘洪俊急得涌出了泪:那些天每天跑两个5公里的强化训练,直跑到一头栽倒在地,他没有哭;心爱的女朋友忍受不了相思之苦和他分手,他也没哭……

  可听到让他下山的消息,他一时泪如泉涌:“到天边边站岗放哨,是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你就让我再试着坚持几天吧!”

  同刘洪俊一样,更多的年轻战士把世界屋脊、雪域高原视为人生磨砺的首选之地,到最艰苦的地方摔打,到阿里边防建功立业,成为他们远大的理想和追求。

  在海拔4730米的某执勤点,笔者看到一份血书,血书的背后记录了这样一则故事——10月上旬,一连完成阿里高原某执勤点的执勤任务后,上级决定派另一个连队来换防。

  “从1号执勤点位到2号执勤点位要趟过3条冰河,攀两处悬崖,换防一次周期长,路况差。再说,3号执勤点位的路我们已维修了一半,现在有了经验。”为了说服上级领导让连队继续在这个点位上守防,干部们网罗了一筐的理由。

  其实,更重要的是连队官兵对这里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在这个海拔5300多米高的防区,大家硬是喊着号子,靠肩扛手提,把曾经满眼荒凉的秃岭建成一个绿草茵茵的温馨营院。久而久之,大家甚至对巡逻路上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组织这么决定,也是出于保护你们身体的考虑!”上级领导反复给官兵们做思想工作。

  说不如做。老兵们找来一张大白纸,咬破食指,唰唰唰地写了一份血书:“誓死守防,决不撤离”。

  目睹此景,领导只能含泪答应他们的请求。就这样,一群热血男儿一直坚守在这个高海拔的艰苦之域。

  12月初,笔者在山下见到了准备返乡的这群老兵,他们给笔者播放了一张光盘,再现了他们踏着茫茫雪海,舍生忘死巡逻在祖国边防线上的艰辛场景。

  喀什机场,老兵们吼着嗓子唱起了《高原军人》:

  “那么蓝的天,那么高的山,那么傻的你,你在哪里?”

  “呀拉索,你在世界屋脊的屋脊,高寒无所谓,缺氧不在意,满腔豪情走天涯,一片丹心献祖国。”

  “黑黑的你,傻傻的你,我知道你痴心不悔,我知道你坚定不移。”

  一巴掌下去打死百余只蚊子

  都木契列执勤点旁边是一个湖。从4月中旬开始,湖边杂草中的蚊子就开始大量繁殖。据说,这里的乌鸦常被蚊子叮瞎而从天上掉下来摔死。为了防蚊,官兵们只能呆在摄氏50多度潮湿闷热的帐篷里。

  “那段时间,我真是长见识了,深刻地理解了‘热锅上的蚂蚁’的内涵!”教导员董河生打趣道。

  尽管如此,官兵们对执勤毫不马虎。有一天,一排受命在某高地执行潜伏任务。中午,蚊虫形成了厚厚的包围层,大家只好脱掉外衣把头包起来,只露出警惕的双眼。一期士官陈虎执行观察任务,手持望远镜观察,感到手背麻疼。“啪!”一巴掌下去,居然打死了百余只蚊子。

  边境的艰险就是这样难以用语言来形容,而在这里驻防的边防军人不断演绎着感人的戍边故事。

  柏林拉山口通道,全是快如利刀的风化石。

  一天,上级通报,有一个不明身份的人绕过山口正赶往边境。刚执行完夜间潜伏任务的才旺多吉顾不上换下破损的防寒鞋,便跟着战友一路狂追。

  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脚下的风化石像刀子一样很快将鞋割出一道道口子,棉絮被一缕一缕地撕扯出来,就连鞋后跟也不知何时张开了“大嘴”。

  为了不拖后腿,才旺多吉悄悄地从衣服上撕下几块布条,将脚缠裹起来。9小时后,大家终于在离边境线不到1里的地方截获了那个伺机越界者。

  这时,大家看到才旺多吉的脚早已划满血痕,肿得老高,渗出的血凝固后与袜子紧紧地粘在一起。

  这就是阿里的边防官兵,他们把雪域高原作为书写忠诚的大课堂,在这个荒凉寂寞的无人之境唱响了一曲“有苦不叫苦、再苦不怕苦”的“昆仑兵之歌”。

  “80后”、“90后”官兵带来守防新变革

  初冬时节,一场特大暴风雪导致某边防连的边防执勤信息系统发生故障。没有专业修理人员,因大雪封山又无法从外面请人来修,连队干部急得嘴上起泡。

  “指导员,我们学过通信网络这方面的知识,让我们来试试吧!”在连队干部一筹莫展之际,毕业于铁路电子学校的战士张浩和于鸿良毛遂自荐。

  “行不行?”指导员的心里直打鼓。

  拆箱、查线、接线……一整套动作利索干净,丝毫看不出是两名新兵。

  “前端3号寻像器检修完毕,请发出转向指令。”

  “捕获图像正常,通话质量良好!”

  数据中心、传输线路、视频采集……小张采取逐段排除法,不到半天时间,系统重新运行……

  7月下旬,为了提高管控质量,上级专门为多岗执勤点配发微光夜视仪。发放时,有关部门说这件宝贝十分娇气,反复交待很多注意事项。第一次接触,谁也不敢用,生怕损坏。

  “上级把这么先进的设备配给我们,就是想发挥它的作用,提高执勤能力。如果我们不会使用,把他打入‘冷宫’,就是浪费!”战士张明礼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个宝贝给玩转。

  在此之前,有些老同志好意劝他,没新仪器也可以正常巡逻,最多就是多走一段路,可要是把这宝贝瘩疙搞坏了,那就不好交代了!

  连续几个晚上,张明礼拿着说明书,对着仪器一遍遍学,一点点地试,终于搞清了基本原理,并掌握了操作要领。

  为了让每个同志都能熟练使用,小张利用休息时间组织大家进行培训,几天后,执勤点的所有人员都学会了操作。现在,即使漆黑的夜晚,也能通过夜视仪发现远处目标。

  “80后”、“90后”官兵带给边防的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执勤手段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由此引发的思想观念变革。

  离开阿里前一天,一个场景让笔者精神为之一振:一台刚列装到部队的新式高原巡逻车“趴窝”,只见两名新战士一个端着仪器检测,另一个则根据检测结果开启“掌中宝”,迅速寻找最佳解决方案。半小时后,当部队修理所的高工抱着一摞资料满头大汗地赶到时,新型巡逻车已重新发动起来。

  “当初我就担心他们手里的宝贝玩不转,让他们多抱些资料随时准备着,看来还是我们这些老边防的思想观念落伍了!”老高工不时表扬着两名新兵。

  西出叶城,到阿里最南端的普兰县,在千里边关采访行程中,笔者看到,近年来,一批批有知识、懂技术、有特长的青年官兵踏上了阿里高原。在那里,他们大显身手,掀开了戍边守防新篇章。

  本报拉萨12月19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