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电卡门事件”不能止于舆论批判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7:40  大河网-大河报

  □张敬伟

  西安电子科大的一些学生从未申请办理过工商银行信用卡,但忽然发现自己名下平白无故多出一张信用卡。记者前往西安调查采访,发现共有1万多名学生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校方冒用信息办理了信用卡。此事被学生戏称为“西电卡门事件”。(详见今日本报A12版)

  这起事件不在于学生们娱乐化的解读,而在于采访记者和相关当事人的交锋。即该校宣传部长所谓“叫门卫把她扣下来,我今天要做一个轰动全国的事情!”这些言辞传递给公众的就是这位宣传部长的牛气冲天和不可一世,使受众自然得出“最牛宣传部长”的价值判断来。

  如果仅止于此,那位宣传部长就会成为舆论批驳的公共靶子,立刻淹没于被口诛笔伐的口水中。但以群体性的詈骂对付一个人的狂妄无知,仅仅是为了发泄怨气将其声名搞臭,那就不是善意的治病救人,而是恶意的语言暴力了。对于报道“最牛宣传部长”的媒体而言,也并非仅仅是树起来这个反面典型,而是向公众传递更为客观理性的信息。

  这起事件的症结在于,一是学校对大学生私权的侵犯,在不经过学生授权许可的情况下,集体打包提供给金融机构,这是较为典型的泄露个人信息的行为。二是银行违反操作程序,在学生本人不到场的情况下,强行办卡,违规追求业绩。学校和银行之所以一拍即合,联合违规,是因为双方存在着利益关系。

  更深一步讲,学校随意处置学生的个人信息,暴露了一种惯性的认识误区,而这个认识误区不独这家高校所有。也正因为如此,学校对于泄露学生的个人信息才并未觉得有什么不妥,才会导致“最牛宣传部长”的恼羞成怒。而恰恰是因为这种惯性的认识误区,被侵权的学生们也只是表达出无奈和惊诧,至多是将此侵权事件戏谑化,而不会想到集体拿起法律武器去维权。在学生们的潜意识里,也默认了自己的权利和学校权利的“利益攸关”关系。而吊诡的是,学校和银行是更深层次的“利益攸关”关系,如双方存在着长期信贷合作等,在银行系统众所周知的信用卡发行任务的压力之下,关系单位为“兄弟”两肋插刀了一回,这在现实里屡见不鲜。

  笔者强调这两种利益关系,并非为学校和银行开脱责任,而是在阐述我们社会普遍存在的某些潜规则或颟顸的价值判断。而只有打破这些潜规则和认知误区,才能避免“最牛宣传部长”的骄横之气,才能杜绝个人信息被堂而皇之泄露散播。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不是骂人,而是法治。试想,如果有一部《个人信息保护法》,谁还敢恣意妄为地侵权?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