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农牧区改革发展30年系列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8:10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从30年前农村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失,到如今社会救助体系的基本完善;从30年前农村医疗卫生条件的落后,到如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各乡、村建立卫生室(所);从30年前农牧民群众精神食粮单一、匮乏,到如今农村(牧)区健身活动场所、文化活动室、图书室、多功能活动室应有尽有……我省社会事业每前行一步,带给老百姓的都是切身的温暖,“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

  镜头一 走进青海农村牧区,会给人这样一个惊喜:大部分贫困残疾人家庭在大兴土木,大盖新房。尤其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些村里最穷的人所盖的房子差不多是村里最漂亮的。砖木结构,宽畅明亮。新宅之“体面”令健全人欣羡。

  镜头二 10年前,玉树草原还没有一所福利院,那时身体嬴弱、孤苦伶仃的孤寡老人伊西巴毛,天天蜷缩在一顶破旧透风、几乎要塌陷的牛毛毡帐篷里。今天, 80高龄的伊西巴毛生活在窗明几净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敬老院,身体健康。安享晚年的她说:“托党和政府的福,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好日子。”

  镜头三 25岁的德却吉是贵南县过马营镇直亥人,2002年临产时,还没有实行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又因家庭经济条件有限,没打算到医院生产。不料难产,导致大出血,送医院抢救时,孩子已胎死宫中,自己也险些送了性命……四年后她又有了身孕,提前四五天就来到乡医院等待分娩。她对记者说:“谁都知道到医院生孩子安全,过去没钱就只能在家里接生,但有很大危险,特别是难产时……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后,生孩子不花钱还安全,也不知这是哪世修来的福分!我们全家打心里感谢政府。”

  ……以上这些巨大变化,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社会救助惠泽乡村困难群众,一批攸关农牧区群众的的实际问题得以更好解决。到2002年底,我省已有36个县区建立了农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4.6万名困难群众享受到政府的生活困难补助,人均年补差保障金113元。与此同时,我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喜人。改革开放初期,全省仅有西宁、湟源、互助3所社会福利院,收养院民108人。到2000年,全省社会福利院发展到9所,收养“三无”对象210名。近几年,通过实施“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47亿元,建成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和农村牧区敬老院258所,我省初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老年福利服务网络。

  体育设施水平全面提升,满足了农牧区群众健身需求。先后在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乐都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湟源县、南门体育场等地区实施了“雪炭工程”,总投资1900万元;在青海六个自治州实施了1200万元的“民康工程”;投资166万元在全省80个行政村组织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此外,2004年省体育局筹资300万元,为全省农牧区399个乡镇和495个行政村赠送了篮球架等体育器材。

  文化事业大跨步前进。用于文化事业发展的专项资金逐年增加,项目涵盖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文化工程等。在投资推动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书下乡”工程、农牧区电影放映“21 31”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等重点工程顺利实施。特别是农村文化事业得到空前发展,改善了县级文化馆、图书馆的内部设施;购买流动演出舞台车、流动电影放映车走村进户,丰富了农牧区群众文化生活。组织开展“万家社区(农村)图书室援建和万家社区(农村)读书活动”,全省326个村委会受援,为农村牧区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30年来,群众文化事业蓬勃发展,农牧区群众自办文化站呈现新的起色,我省现有“文化中心户”共228户,各类民间业余剧团96个,都已成为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龙头,很好地发挥了文化“领头羊”的作用。

  人人看得起病、上得起学,社会公平制度逐步完善。过去30年、特别是2003年实施农村(牧区)新型合作医疗以来,参保的农牧民可免费住院分娩,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5.03%,比2000年提高47.08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通过加强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孕产妇、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由1982年的96.01‰降至2007年的29.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000年的8.21‰降至2007年的4.37‰;孕产妇死亡率由2000年的每十万人中142人降至2007年的每十万人中78.7人。

  农牧村中小学全部实现了“零收费”。 2007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6570万元,全部免除了我省农村牧区义务教育学生的学杂费。同时提高了农牧区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许多辍学的孩子重新背上书包。

  到2007年底,全省有37个县级行政区实现“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3.5%,荣获推进西部地区“两基”攻坚成就奖。2004年9月,经教育部推荐,我省代表中国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国际扫盲奖评选,在28个参评国家中获得了最高成就奖——世宗国王奖。2007年我省15至50周岁非文盲率达到96%。全省民族自治地方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8.7%;牧区小学入学率达到97.45%,即使玉树、果洛两州学龄儿童入学率也分别达到了93.5%和94.3%,递增率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001年以来国家累计投资我省教育30多亿元,先后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农村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等一大批重点项目,极大地改善了农牧区中小学办学条件。

  改革开放30年、我省残疾人机构成立20年来,是全省残疾人事业发展最快、质量最好的时期,全省贫困残疾人受到不同程度帮扶,其中18878人基本解决温饱, 39795名农牧区贫困残疾人被纳入农牧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临时救助等保障范围;资助2653户农牧区贫困残疾人无房户和危房户新建了住房。

  2002年以来,我省残疾人接受教育培训程度明显提高,就业状况得到改善。为44937名(次)农村城镇残疾人进行了职业培训,其中培训盲人按摩人员1157名,培训后就业率逐年提高。

  记者感言

  改革开放30年,我省的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免费教育、新农合、文化下乡、各项社会救助体系等一系列惠民政策,让农牧区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所有这一切,大大缓解了过去注重经济发展而社会事业建设不够带来的社会失衡问题;所有这一切,使社会各阶层都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的思想得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进一步筑实。

  家和万事兴。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的一切努力、取得的一切成果,都是这种不懈奋斗的继续。总体来看,来之不易的社会事业发展成就,让百姓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相信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我们的国家会万事和谐、万事兴隆。(作者:孟军)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按摩 化工 就业 一批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