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青岛市北区:老厂房里看“天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8:39  大众网-大众日报

  ■ 亮点评说

  本期话题:老城区改造与产业转换

  主 持 人:于晓波(大众日报记者)

  特邀嘉宾:王建祥(中共青岛市北区区委书记)

  背景

  青岛市市北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克服老城区人多地少等不利因素,变劣势为优势,化包袱为财富,采取覆盖旧河道、利用旧厂房改造等方式挖掘资源,发展特色经济,先后建成了文化街、 体育街、 天幕城等12条特色街。特色街群成为市北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和青岛市人气最旺盛、最繁华的商贸区之一。

  事件

  12月 17 日,经过4 万青岛市民评选的“青岛新十景”火热出炉,青岛啤酒街之天幕城名列第三;与此同时,国家旅游局组织专家完成了对青岛天幕城申报国家级 4A 级景区的评审,在千分测评中高达 900分。评审最终结果年底将要揭晓。

  从一片老厂房冲刺国家级 4A 级景区,青岛天幕城成为青岛市老城区改造而成就特色景区的新地标。

  青岛特色街办公室董铭繁主任告诉记者,青岛天幕城因天幕景观而得名。从 2007 年开始,市北区采取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负责基础设施建设,山东海润集团为投资主体,在原青岛丝织厂和青岛印染厂旧厂房改造的基础上,采用大跨度、穹形天顶全封闭建筑方式,使城街融合,城中有街、街中有城,城内浓缩了 20 多处青岛最具代表性的著名历史建筑景观,形成了一道建筑风景线。

  点评

  于晓波:城市的旧城区改造和产业转换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市北区是如何找到像建设天幕城、啤酒街这样改造旧城区、建设特色商业街群的发展之路的?

  王建祥:这是逼出来的办法。作为一级基层的地方党委政府,执政为民,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一个人多、楼破、无产业的老城区作为发展的起点,在残破之间,靠老路没有希望;只有改,经济才能发展;只有改对、改美、改上层次,改出特色,才有希望。说到底,这是一个发展的思路和立场问题。大改大建缺资金,我们依托台东商圈的人气,以台东三路建设步行商业街,取得不错的效果。我们又总结经验,分析青岛旅游城市特征,考虑青岛啤酒老厂区在市北区登州路的实际,建设了登州路啤酒一条街,背靠一个世界知名的百年品牌企业文化,结果,一下火了!我们认定,只有特色,才是我们发展之路。

  于晓波:“文化引领,特色市北”是市北区成功之路。作为创意者和实践者,你们是如何使文化与特色成为市北区发展的新引擎的?

  王建祥:激情成就事业,真情伴随成功!市北区 30 平方公里的地方有 60 万人口,发展,靠什么?土地有限,文化无限;区域有限,创意无限!经济与文化相生相伴,经济的内核是文化,外在的形式又是文化,我们以文化促经济,以文化做特色,以文化凝聚人气,以文化引领商气。在青岛天幕城的建设中,我们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充分挖掘企业资源,引入前瞻设计,注入文化内涵,以“ 四两拨千斤” 的手法进行特色改造。 对老厂房的设计利用,做到了老建筑与老厂房巧妙结合。根据老厂房墙体立面的形状和走势,创造性地把青岛市 20 多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老建筑做成了街内景观。每一个精品建筑既能连接又能单独释放自己的魅力。内街不在一个平面,错落有致,在天幕元素的映衬下,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建筑风景线。这一切说明,用文化穿线,出文化产品,创文化品牌,特色就是竞争力!

  于晓波:你们一口气打造 12条特色街,一街一特色,一街一风景,建设一条,成功一条。发展背后的动力支持是什么?

  王建祥:是服务居民的根本理念。 老城区的改造和拆迁被称为是天下第一难的事,为什么在市北区就不难了?关键在于我们用真情换真心,赢得居民的支持。登州路啤酒街天天晚上人流熙熙攘攘,我们也组织人员管理和服务,但是,没有登州路居民的支持,我们有再好再精彩的民生夜市创意和思路,也落不了地。

  通过旧厂房的产业置换和特色街建设,我们小投入大产出,变包袱为财富,改变城区面貌,安置社区居民创收和创业,提高了社区人气和品牌,居民对我们刮目相看。海泊河环境整治,我们将一条污水沟变成一条城市景观河,居民的居住环境变美了,房子升值了,自然赢得了居民的支持。

  带着感情为居民干事,是我们工作的准则。上下同欲,万众一心,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干一件,成一件;建一条,成一条。科学发展就是要让百姓在发展中享受成果,得到实惠。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