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推进青海特色农牧业大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0日09:28  青海新闻网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自觉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开展工作的具体行动,最根本的目的是取得实效。具体到青海,就是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落实到农牧区,就是加快推进现代农牧业和新农村建设,扎实做好生态保护建设,积极探索具有青海特色的农牧业发展道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认清我省农牧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我省农牧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两大任务,加大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牧区劳动力转移,调整优化农牧区经济结构,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农牧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农牧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省农牧区改革和农牧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实现青海各族群众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基础。

  新形势下,我省农牧业加快发展具备了许多有利条件。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和思路,国务院出台支持青海等省藏区发展的政策和国家实施扩大内需的系列措施,为进一步解决青海“三农”问题,推进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但同时我们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滞后突出表现在农牧区,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在农牧业。一是农牧业发展受制于“三个较低”和“三个滞后”。即农牧业生产力水平较低,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和城镇带动能力、工业化水平较低;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牧业优势产业培育滞后,农牧区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二是农牧民科技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创业能力有待加强,贫困面大、程度深。三是我省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保护建设责任重大,有效解决生态保护与加快农牧业发展、实现农牧民增收之间的矛盾繁杂而紧迫。这些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使我省解决“三农”问题具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特殊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实现农牧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一步完善发展思路,更新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变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抓住机遇,迎难而上,扎实走出一条具有青海特色的农牧业发展道路。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农牧区工作的思路和方法

  1、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发展具有青海特色的现代农牧业。青海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条件得天独厚,优势显著,具有后发优势,潜力巨大。高海拔下的独特高原地貌和高温差下的冷凉气候条件,无公害、无污染的原始半原始生态环境,本土培育的特有的优质农畜品种等,都是发展农牧业独有的资源优势。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突出特色,打出品牌,做出亮点,积极发展高原特色农牧业,尽快使潜在资源优势变为现实发展优势。

  2、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牧业,建立符合省情实际的农牧业发展模式。青海农牧业发展制约条件较多,但最根本、最突出的因素在于落后的生产方式。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基础,改善条件,提高农牧业综合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解决靠天吃饭的状况,改变农牧业生产低产量、低品质、低效益徘徊的局面,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着力建设现代农牧业,形成适合我省特点、具有地区优势的特色现代农牧业发展模式。同时,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扩大农牧区公共财政覆盖面,增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加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3、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推动,社会参与,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农牧业发展进入了一个高投入拉动高增长阶段。但青海农牧业基础设施欠账多,公共服务水平低,农牧民素质比较低,依靠农牧业自身积累和力量无法做到持久、高强度的投入,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作用,制订一些强有力的扶持政策,积极争取和运作项目。通过项目的投入推动,切实增强农牧业的发展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农牧业必须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建立以政府投入、社会投入、信贷投入、群众投入有机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引进社会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产业化、实现集约化,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供给能力。在加大政府投入,农牧民投工投劳的同时,鼓励各类企业、合作经济组织、民间个体通过明晰产权参与农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有效解决水、电、路等基础条件的发展瓶颈,满足农产品运输、冷鲜贮藏、市场流通、信息服务等生产需求。

  4、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要改变政府的家长式惯性思维,改变大包大揽的工作方式,善于总结农牧区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加大试点示范力度,实行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使各项工作更符合实际,更贴近群众,更切实可行。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鼓励和支持群众按照市场的需求和规则进行大胆探索,使一切有利于农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三中全会决定、学习借鉴省外先进经验,最根本的是结合青海实际,走出一条具有地区特色的发展道路。省内东部农业区、环湖牧区、柴达木盆地和青南地区,情况各异,差异很大,发展极不平衡。我们没有办法趋同一致,也不可能照套照搬外地经验,只能按照一般的原则,遵循一般的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总结当地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符合实际的发展模式。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青海特色农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一是着力抓好特色农牧业发展。抓好特色经济,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打出优势品牌是青海发展现代农牧业的关键所在。当前,有几个重点环节必须切实抓好。一是规划。制定和完善特色农牧业发展规划,并通过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其落在实处。二是品种。通过品种改良、良种推广,使高原特色农畜产品真正具备品质优势。三是基地。加快十大特色优势农牧业生产基地和产业带建设,尽快形成规模。做好示范园区建设,使其真正按照市场机制去配置资源,成为带动基地建设、群众生产的经济实体。四是设施。加大力度发展设施农牧业,按照有利于集中规模经营的要求,做好规划和建设,鼓励合作经济组织、企业、生产大户搞规模经营。大力推广设施农牧业的经营方式、栽培技术,解决好生产服务、产销一体化等问题,提高设施使用效率。五是标准。逐步建立省、县两级的农畜产品标准、检测、认证体系,促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保证。六是品牌。通过市场促销手段,通过加大宣传力度,打造高原特色农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七是市场。加强市场软硬件建设,增加市场数量,提升档次和规模,改善市场手段单一、功能不配套、软件建设滞后的问题,发挥好物资集散、产品流通和信息交换的作用。八是产业。大力扶持壮大与十大特色优势农牧业相对应的十二家重点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植高科技、高就业率和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农畜产品原料基地。

  二是加快推进土地草场流转,发展集约化、规模化农牧业。土地草场流转是第二次农村改革的标志,是农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的主要途径。三中全会全面阐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土地草场的流转已是大势所趋。我省有条件的地区应加快推进土地草场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当前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进一步明确农村土地草场的产权归属,保护农牧民的各项土地利益,创造条件让农牧民从土地草场中获得更多财产收入。二是建立相应的土地草场流转机制和体制,健全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鼓励土地、草场向种植大户、种养能手以及农业科技开发机构、产业化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集中。无论采取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方式,还是建立种养生产专业合作社、组建经营有限公司,只要有利于搞活农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都要鼓励,允许探索。三是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加强宅基地管理,规范宅基地流转,依法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宅基地转让、抵押的途径和方法,使农户获取资金和贷款,筹集发展资金。在推进改革中,政府要出台相应的制度规范,修改相关的法规条款,解决好与现行法规的冲突,还应注意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探索符合自身利益的土地流转制度,防止一些地方政府、村集体不合理的流转安排,有效保障农牧民对土地草场的权利。

  三是促进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牧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产业化发展是有效解决土地承包制后一家一户小农经济与农牧业规模经营之间矛盾,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提高农牧业效益、增加农牧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其中最关键的是发展农牧区各种专业经济组织和协会,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对群众自愿组建的、规范的、具有实体性质的合作组织,能够对农牧业生产提供信息、技术、销售等服务的,政府不仅要给予工作指导,而且要在资金上予以扶持。要结合推进土地草场流转,通过补贴等扶持政策,使合作经济组织做大做强,规范运作,发挥作用。

  四是推进农牧业科技进步,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目标,围绕农牧业生产的全过程、全方位服务的要求,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根据新时期农牧业生产特点,建立适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推广机制、激励机制和网络体系,把握好农业技术服务的对象、方式和内容,提高农牧业科技支撑能力。促进农牧业良种化进程,建设作物良种和畜种繁育基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农机节本增效、以及动物疫病防控和作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加大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力度,强化科技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以关键技术攻关为突破口,加快农牧业科技创新。二是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服务体系、农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农牧区信息服务体系、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资供应服务体系等“六大”体系,处理好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服务、社会中介服务和市场服务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各有侧重,互为补充。三是加快推进农牧区信息化进程,把工作重点放在具体实践应用上,打造一些更简捷、更实用、更方便的平台,设计一些农牧民群众能直接使用、操作的方案,把服务的触角延伸到乡村、到农户,使农牧民足不出户就能得到便利服务。

  五是努力提高农牧民素质,发展劳务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牧民是关键。我省农牧民文化、科技知识等素质总体不高,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靠教育。发展各类教育事业,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发展职业教育,这是提高农牧民整体素质的长远之计。同时,要加大各类技能教育和务工培训,对初高中回乡人员进行职业教育,贴近农牧业实际开展乡土化教育,普及农牧业专业知识和技能,成为乡村实用科技人才。二要靠政策。要采用特殊的政策,鼓励农牧民通过务工、创业增加非农收入。不仅要让富余劳动力走得出去,在城里住得下来,还要吸引农牧区大学生回乡创业或担任村官。通过政策激励,把握好农牧业产业化、推进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的现实机遇,支持农牧民群众自发创业,鼓励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城市从业人员到农村创业,成为经营能手,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力量。

  六是有效改善农牧区金融服务。没有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就很难发展现代农业,也很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前农村金融改革滞后、金融市场不发达、结构不完善、资金供给严重不足,城乡金融二元对立现象严重制约城乡发展。因此,有效解决农牧区资金不足问题,需要国家、金融机构、地方政府三方面共同努力。在国家层面,出台农业投资法规,明确中央和地方财政对农业投入的职责和权限,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对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给予优惠,有效解决运营成本高、经营风险大、利润率低的实际困难。金融机构应深化内部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增加信贷品种,强化支农力度。作为地方政府,应加快农业保险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信用担保。同时,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组织,引导农牧户以村或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成立真正合作意义上的资金互助组织。

  七是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以逐步实现教育、卫生、社保、市场、规划、交通、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的城乡一体化为目标,建设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县域经济,加大公共服务均等化力度,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一是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改革城乡分割的就业制度,取消针对农民工的限制性就业政策,简化农牧民外出就业手续,清理各种针对农民工的不合理收费,引导农牧区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有序流动。二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牧民进城落户的条件,允许农牧民人口按职业或居住地入户。农牧区居民在城镇就业并落户的,在没有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制前,可继续保留土地承包权,保障迁入城镇农牧民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三是健全保障机制。着力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失地农牧民保障,以及社会救助、优抚等制度,确保实现“贫有济”、“病有医”、“孤有养”、“学有教”、“困有助”的目标。四是搞好小城镇建设。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带动经济发展的能力。

  八是扎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促进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施好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以及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项目,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解决好生态移民后续产业、禁牧封育以草定畜、保护区草场管护建设等突出问题,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通过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功能恢复。实施生态林业建设工程,继续实施好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建设重点工程,重点做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林业产业化等建设项目,促进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恢复并向良性循环转变。进一步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借助国家实施“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的机遇,争取建立科学规范的以中央财政为主的生态补偿机制,为促进我省生态保护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作者:青海省人民政府副市长 邓本太)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促销 贷款 标志 优惠 农村创业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