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温室供暖设备坏了植物会冻死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02:46  扬子晚报

  经过上周的培训,59位09届扬子南京小记者昨天正式上岗啦!第一次集中采访活动安排在南京中山植物园,揭秘温室植物怎样过冬天。虽然南京的天气有些湿冷,可小记者们个个兴致高昂,期待的神情都挂在脸上。这可与平时的春游秋游不一样,不带零食不准玩,还身肩采访重任。尽管小记者们还一脸稚气,可采访起来可热情了。在回程的路上,小记者们已经讨论起这篇新闻该怎么写了。

  采访准备 小记者在全班征集问题

  记者可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搜集资料、设计问题是一样也不能少,为一场采访所耗费的准备时间可能是真正采访时间的数倍。不过记者发现,昨天到场的小记者们也丝毫不逊色,个个都是有备而来。一些小记者准备的认真劲儿,还挺让正式记者们感动。

  “待会进了温室,大家要仔细看,感兴趣的植物要记下来,想想有什么问题可以问专家。”进温室之前,带队的记者先给整好队的小记者们提了个醒。记者的话音刚落,三牌楼小学三年级的胡泽清就举起了手中的本子,“老师,问题我一早就写在采访本上了,这些问题可都是我跟全班同学征集的!”记者接过胡泽清的采访本,果然第一页整整一页都是已经写好的问题,字迹还挺工整:您小时候就喜欢植物吗?植物有语言吗?这里的植物都是你们买回来的吗?保持温度的设备要是坏了怎么办?……人多力量大,班里同学想到的问题可不止这么多,不过胡泽清作为扬子小记者首先把了一下关,挑了8条问题准备待会请教专家。

  采访出击 60多个问题一心“问倒”博士叔叔

  虽说不少小记者不是第一次来植物园,可是肩上背着采访的重担对小记者们还是头一遭。采访的第一项行程是参观温室,可一般的走马观花可不行,小记者们要边走边记还要边想问题,这一心多用可是给小记者们出了难题。

  “这个植物叫人心果哎。”“蛋黄果的果实是不是像蛋黄啊?”“看,猪笼草!我对它最感兴趣了!”植物园温室里的植物种类繁多,光是记名字就有些让人应接不暇,人群里时常可以听到小记者们的惊叹声,“哎?这个果实怎么长在树干上啊,我要记下来,待会问问专家。”

  “上次培训老师不是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嘛,所以我们不光要听到耳朵里,还得记在本子上。”几个聚成一群的小记者说,他们从来没有听讲解听得那么仔细,可是对他们来说最难的还是要把听到的信息记在采访本上,“好多都来不及写,看来当记者还真不容易!”小记者们本子上的字大多写得歪歪扭扭,不过要辨认出来还不算太难。

  “同学们,那边那株被铁丝网围住的植物就是‘见血封喉’了,古代的侠客们只要把它涂在剑上,一剑就能让对方毙命。”讲解员这么一介绍,小记者们的情绪立即调动了起来。“这树看起来很普通啊,怎么会这么毒?”围在铁丝网外的小记者们一脸不解,可谁也不敢伸手碰一下。“其实也不用太担心,这种树在我国只生长在云南,而且只有当它的汁液进入到血液时,毒性才会发挥出来,现在研究表明它之所以有剧毒是因为它的汁液中含有凝血因子。”虽然知道了“见血封喉”的毒性,小记者们却还是不肯走,一波一波地聚在铁丝网前讨论着,连家长也参加了进来。“看过这树,植物园中所有的树我都不敢碰了!”

  游览结束后,一场大型的“新闻发布会”在温室的大厅内举行,小记者们集中采访的对象是南京中山植物园的汤诗杰博士。“植物的世界变化万千,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了解,我会尽量回答记者们的提问!”他笑着说,从来没有接受过这么多记者一起采访,担心被问倒。

  “我们一定要把你问倒!”听到这位“博士叔叔”这么谦虚,小记者们顿时来了劲。“现在是冬天,温室里的植物怎么保暖?”这个问题还挺专业,汤博士回答说,整个温室的温度要保持在15℃以上,30℃以下,温室有一套加热系统,准备了两台锅炉,一台备用,专门用来供暖。“如果两台都坏了呢?植物会不会死啊?”小记者们有点“咄咄逼人”,汤博士笑着解释说:“一般这种情况不会发生”,“我们是说如果呀,如果都坏了呢?”小记者们还是不罢休,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汤博士话题一转,幽默地回答:“那就盖上被子呗!”这个答案把小记者们都逗笑了。

  “植物有语言吗?”“为什么睡布袋的块茎长在外面?”““带刺的仙人掌怎么从外地运来的?”……近一个小时的“新闻发布会”,每个小记者平均提了一个问题,专业、刁钻的还真不少,六十几个问题汤博士一一“接招”。在回答一个小记者提出的“什么植物的寿命最长”的问题时,汤博士提到了植物园的“百岁兰”,“是市民送给你们的吧!当时送给你们的时候开心吗?”拉小分校的王冰清插起了话,“你怎么知道的?”汤博士惊奇地说,“当然开心啊!”

  王冰清告诉记者,自己从三天前就开始为这次采访做准备了,妈妈帮她足足打印了11页纸的资料,“有植物园的资料,也有以前一些报道,百岁兰的事就是看报道资料知道的。我认真看了三遍,昨天晚上睡觉前还看了一遍呢!”

  集中采访结束后,小记者们对眼前这位什么都懂的“博士叔叔”无比崇拜,个个拿出采访本,索要亲笔签名、合影留念,并不断提醒要留下电话。“第一次尝到当明星的感觉,粉丝这么多,个个古灵精怪的。”汤博士笑着说,听说扬子晚报要组织小记者来采访,植物园非常重视,对这场“新闻发布会”进行了策划,“客服中心的余莎莎以前当过老师,负责当导游带孩子们熟悉,交流比较方便,我来负责答疑。很高兴扬子晚报组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们从小了解这些知识,对将来环境保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采访花絮 小记者妈妈也成了采访对象

  字不会写就注拼音

  因为学校课程的关系,昨天参加活动的大多是小学生,不少还是一到三年级的孩子,看这些名副其实的“小记者”采访,趣事还挺多。在参观开始前,记者翻看了几位小记者的采访本,想“偷瞄”一眼小记者们都准备了哪些问题来刁难专家。看到记者“查作业”,育英二外二年级的武砚姝抢着把自己的采访本塞到记者手里:“老师,你看我准备的问题,都是和温室植物相关的。”记者翻开小姑娘的本子,第一页上字不多,只有两个问题,奇怪的是没看到几个汉字。哟,这么小的孩子就能用英语记问题?记者大吃一惊,可再定睛一看却笑出声来,原来那些字母全是汉语拼音!就连采访的主题“温室植物”四个字,武砚姝还只会写个“温”字,其他三个字全用拼音代替。记者发现,像她这样用汉字夹杂拼音记事的“小记者”还有不少。不过别看字还没认全,对于写文章,小记者们却是自信满满,“我们在学校写的作文可是经常被表扬的,再说了,不会写的字可以请教老师,实在不行写拼音大家也能看得懂啊。”

  粗心小记者满场找笔

  记者证、笔、采访本、相机……虽然不少小记者在进场前还做了最后的装备检查,可到了现场还是出现不少插曲。北京东路小学的王林培和拉萨路小学分校的胡简听植物园导游讲解时非常认真,可做记录却有些痛苦,两人只有一支笔,只能你写完了我再记。记者一问原因,王林培从包里掏出了一支断了芯的铅笔,一脸无奈。于是,记者将自己备用的笔给了王林培,可转了一圈再碰到两人时,两个孩子又开始轮流记录了,这次是胡简的笔找不着了。一会工夫,大记者就给三四个小记者解决了“用笔之急”。

  “博士叔叔就住我家对门”

  这次采访,小记者们都很兴奋,只有中山小学的任梓于觉得有点“没劲”。原来,爸爸妈妈都是植物园的专家,自己从小就是在植物园长大的,温室已经玩了无数遍。

  “她小时候我们要加班,在实验室工作,就把她带来,让有空的同事帮忙照看。”妈妈于金萍告诉记者,孩子们的“偶像”汤博士就住在自己家对门,女儿再熟悉不过。看着女儿有点心不在焉,妈妈猜透了女儿的心思:不懂可以回家问妈妈呀,再不行去敲汤叔叔家的门。“你有优势,稿子就应该写得比其他记者更好。”听着妈妈的批评,小梓于有点不好意思了,立即挤到小记者的队伍中去,准备发问。听说“同行”的妈妈也是植物园的专家,小记者们当然不肯放过采访的机会,围着任梓于的妈妈嚷嚷着要她接受采访。

  妈妈把提问全记下来了

  小记者活动,陪同的家长也没闲着,照相机、DV留影,给小记者做参谋,录音笔或是手机录下采访全程的问答,俨然是小记者们的坚强后盾。在采访专家的环节,有一位妈妈还站到了专家身边,小记者每提一个问题,她都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手上的纸片记了好多页,要评最认真家长非她莫属。她告诉记者她是力学小学顾维雅的妈妈,这么认真记笔记可是有特殊目的。“同学们的提问、专家的回答顾维雅自己会记录,回家后也肯定是她自己写文章。我主要是想把小记者们的问题记下来,然后和她一起研究记者应该怎么提问,有哪些技巧。当然,她没有记全的答案,我的笔记也可以做补充。”

  采访后记

  一个上午的采访活动热热闹闹地结束了,所有孩子和家长都觉得“值”!“这样的采访经历对一个孩子来说真的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我第一次看到他来公园这么认真。他的角色已经转变,真的像个小记者!”南师附小李家俊的妈妈拉着记者的手说道。

  由于这次采访安排在星期六,这与很多孩子的辅导班和特长班起了冲突,而让记者们感动的是,几乎所有小学生都赶到了采访现场,家长和孩子对扬子晚报采访活动的重视和珍惜可见一斑。“今当小记者,明有大作为”,这是扬子晚报对每个扬子小记者的殷切希望。(本次小记者采访稿将于周三成长周刊择优刊登)

  撰文 周敏 杨娟 杨彦 蔡蕴琦 王璟 刘大颖 摄影 田松沪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