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关于教育的集体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05:15  浙江日报

  这段时间,为了打发农村夜里单调的生活,巧英乡中心小学住校的老师们被组织起来练唱歌,准备年底在全县教育系统的演出。一开始,他们总想不好曲目,还是俞军提议,大家不分年长年轻,一起来一段“儿歌串烧”。

  于是,这些年纪都差不多在30岁左右的人,慢慢地回忆着过去。像是掀起了一场集体的记忆,我想那一定别有情趣。

  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也许没有种过地,没有打过工,没有参过军,但是应该都曾经念过书。于是,关于教育,大家都有共同的回忆。

  有人说,不同的社会群体会有完全不同的、专属他们的集体记忆,这种集体记忆对“50后”来说是“罗盛教”,对“60后”而言是“草原英雄小姐妹”,对“70后”来说是“张海迪”。他们如此有名,以至于都成为了语文课本里的主人公。而对“80后”,也许就是“Li Lei”和“Han Meimei”了。

  前段日子,“Li Lei”和“Han Meimei”火了大半个中国。印有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某品牌限量版的T恤衫,一上柜就被一抢而空。

  这是两个曾经在初中英语教材课文里经常出现的主人公。这套教材,1993年起成为全国(除上海外)通行的英语初中教材,一直用到了2000年。对于中国的年轻一代而言,这就成了他们追忆那个时代的载体。

  不过,像俞军和我这样出生在1978年的人,是恰好没有见到“Li Lei”和“Han Meimei”的。

  我们上小学的时候,都没有英语课。当时,只有城市里的少数小学开设英语课。检索全国课程改革的历史,从2001年秋季起,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才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到第二年秋天,乡镇所在地的小学,也相继开始了英语课。

  俞军告诉我,在农村小学开设英语课,起先是困难的,因为找不到好的师资。后来陆续经过培训,现在慢慢地走上了正轨。教育界之所以一直在坚持,因为它的意义在于,从学习一门语言的角度来说,地域和环境不应该成为起步早晚的差别。

  在我们上学的时候,英语课本上学到的第一句问候是:“How are you?”课本里规定好了的答句是:“Fine,thank you,and you?”这后来,几乎使很多那个年代的人都患上了“and you”综合征。一碰到说“How are you?”,就必须“and you”。觉得不这样说,就“简直没办法用英语交流”。

  以“Li Lei”和“Han Meimei”为主人公的这套教材,就是中学英语教育强化日常情景对话的产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英国朗文出版集团合作出版的。它融入了以前的课本所没有的日常交际用语,让学生在丰富的情景对话中掌握单词和语法。

  俞军的妻子,现在是新昌县一所农村小学的英语老师。她说,如今的小学英语教育,相当注重语言应用的层面,她的课上,主要的内容就是带学生做游戏,开展各种活动。

  这证明了,我们的教育,一直在进步。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