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5万人逛车展 首日开走百台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06:21  长江商报

  本报迎新车展开幕,200多款车型参展,10万元轿车成“抢手货”

  昨日,本报迎新车展如期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次车展云集了200多款一汽大众、东风日产、广州丰田、捷豹路虎、奔驰等众多知名品牌车型,首日参观人数达到了5万余人次。

  据了解,车展当日成交了约100多台车,斯柯达和长安马自达品牌销量均超过了10台以上。从当天交易情况来看,10万元左右的经济型轿车成了车展“抢手货”。

  人气旺 5万多人看车展

  昨日天气突然转冷,但还是抵挡不住市民们“询车问价”的热情。早上10时许,展会现场已被人流挤得水泄不通,各个展台前都有围观市民询问车价、养车费等信息。“今天来参观的人数确实不少,比一般车展人数都多,如果天气再好点,估计会有更多市民的。”看到市民有如此高的热情,一位参展商喜笑颜开。

  据车展负责人介绍,此次车展吸引了38家品牌经销商参展,参展的200余台车型包含了经济型、中级车,还有不少在汉销售的高档豪车。

  至昨日下午4时许,前来参观车展的人数已达4万余人次,预计首日参观人数超5万。

  最抢手 10万左右车受欢迎

  车展现场,10万左右的车型最受欢迎。

  市民王先生踏进会展中心便直奔“新宝来”展台,“还是来晚了一步,展台前人山人海啊,挤都挤不进去!”除了询问价格外,不少市民干脆直接坐进“新宝来”车内,详细查看配置、内饰情况。

  在标致307展台,众多市民团团围住工作人员进行咨询。一位已经下了定金的杜先生对记者说:“我选择这款车,一是因为价格已经下降到10万,基本到底了。另一个原因是它是武汉本地产的车,在维修和配件方面有价格优势。”

  记者观察,在昨日车展现场,70%左右的市民都是询问10万左右价位车型的相关情况,豪华车只是看看而已。不少消费者笑称:“现在油价降了,买个排量小的车可以节约不少油钱。选择8万到10万左右的车,基本都在1.6和2.0的排量之间,既不小气又实惠。”这从侧面反映出,在金融危机和燃油税等汽车消费政策“组合拳”的影响下,武汉地区的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理性。

  成交量 首日成交百余台车

  “我们现在已经卖出去一台车了!”昨天上午9点半,开展不到半个小时,斯巴鲁武汉专营店负责人高兴不已,他称,本次车展上有望卖出几十台车。

  市民陈先生最近一直奔走在各大汽车市场和汽车4S店,得知本报举办车展后,他特地早早地从武昌赶来。经过一番“侦探”,昨日,他与参展商洽谈成功,将一辆斯巴鲁开回了家。

  据了解,斯柯达、长安马自达等汽车品牌当天销售了10台以上,海马、克莱斯勒、江淮等汽车品牌均销售了5台以上。从现场可以看出,借助于年底车展,积压了数月的消费正在逐渐释放,故车展第一天的成交量就很不错。

  “车展首日,所有汽车品牌的交易量加起来可达100多台。”车展负责人告诉记者,据初步统计,仅车展首日,与参展商达成购车意向的签单客户就超过了150位。

  本报记者 张伟 任爱民

  ◇现场看点

  奥迪A8、路虎遭市民“围攻”

  奥迪A8、路虎展台前,成为观众驻足最久的地方。不少市民拿着相机和手机对这两款车展现场最豪华的车辆进行拍照。

  “我们虽然买不起,但不妨碍我们和它亲密接触。”一对情侣告诉记者,他们将把和奥迪A8合影的靓照上传到自己的QQ空间。

  晶锐提前“露脸”

  上海大众斯柯达晶锐将于下周一在全国正式上市,但记者在车展上却发现了它的靓影。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了满足预定客户和广大观众的要求,他们向厂家特别申请,在本次车展上提前露脸。这也充分显示出商家对此次车展的重视。

  本报记者 任爱民

  声音

  年前:消费力正逐渐爆发

  一车商告诉记者,从车展火爆的现场就能看出,被积压了数月的消费能力正在逐渐释放。前一段时间,由于金融风暴的冲击,很多准备买车的人都放缓了购车计划,直接将现金捂在口袋中持币待购。现在到了年底,中国人的消费习惯就是喜欢在过年时添置些新东西,而且加上目前的车价已经降至很低了,想买车的人都会赶在年前出手购车。

  年后:车市或将抱团涨价

  “年前疯狂促销,年后车价或将反弹,按照传统的销售习惯都会这样。”车商吴先生说,可能涨价不会像往年那样明显,但降价绝对不会长时间持续下去。现在是到了年底,很多汽车品牌商都急于冲量,尽快想收回资金来减少明年的压力。过了元旦,整个车市的价格都将会反弹。因此,现在买车应该是最划算的。

  本报记者 张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