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感受延续的“父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07:39  解放日报

  “只要‘三属’子女有心深造,无论读硕士、博士研究生,还是出国深造,我们都将继续资助。”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这一最新决定,让昨天前来咨询的烈士之女小潘十分高兴。

  今年读大三的小潘,学习成绩优秀。本科阶段,她每年得到基金会8000元的资助。当她揣着考研深造的想法来到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许俊文面前时,她没想到能得到如此肯定的回答。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激励,是一种关爱。”从2005年起,基金会开始资助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和病故军人子女“三属”子女上大学,目前已有134名大学生受益。

  真是一场“及时雨”

  2005年初春,许俊文考虑多年的一个设想悄悄萌发:深化基金会服务对象,将接受高等教育的“三属”子女纳入其中。“‘三属’子女的父辈为国家、部队和社会作出了巨大牺牲,虽然他们的基本生活在政府的优抚政策照顾下没有问题,但他们的子女上大学的费用却要自筹,使有些家庭面临了困境。”

  基金会决意对“三属”子女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经过调研统计,资助计划于这年秋天出台:“三属”子女在大学学习期间,资助每人每年8000元。

  家住长宁区的杜楠楠是第一批被资助的学生,他的父亲是病故军人。正当杜楠楠的母亲许丽看着女儿被复旦大学法学院录取的通知书而为学费发愁的时候,基金会区联络处的工作人员带来了好消息。“基金会送来资助,真是一场‘及时雨’。”

  带着感恩的心前行

  2005年9月,在复旦大学读大二的杨飞接到了奉贤区基金会联络处的电话,说他将得到一笔资助款。一个月后,杨飞收到了第一笔资助金。

  杨飞的父亲是空军飞行员,1982年执行战备任务时不幸牺牲,那时杨飞还没有出生。作为烈士之子,从小到大,杨飞上学的学费全免,还每月有1400元的定期抚恤。上高中时,区政府还为他家置换了新房。

  “社会没把我遗忘。”当一笔笔资助金送到杨飞手上的时候,他不仅感受到社会对父亲所作贡献的肯定,更体味到延续的父爱。

  大三时,杨飞决定考研。凭着优异成绩,杨飞顺利考取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生。想不到基金会继续资助,让他解除了后顾之忧,安心读书。杨飞说,自己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在前行。汶川地震过后,他参加了都江堰援建工作,为灾区提供政策咨询。像这样的公益活动,杨飞总是积极参加。

  爱在悄然传递

  和杨飞一样,潘静也是遗腹子。1987年12月,她的父亲勇斗歹徒时牺牲了。

  2006年,潘静考上了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由于上的是中英合作班,每年光学费就要1.75万元,算上生活费,每年至少要2.5万元。当时潘静每个月有定期抚恤1400元,母亲所在企业不景气,每月只有400元的补助,母女俩一年的收入,加上大学获得的2000元奖学金,还是入不敷出。

  就在为难之时,市拥军优属基金会送来8000元资助款,化解了她们的经济危机。此后每年10月份,她都会接到基金会的通知,提醒她资助金已经到账,注意查收。这样的细节,让她觉得格外温情。

  爱心,在这个家庭传递。汶川大地震后,潘静的母亲通过居委会,以女儿的名义捐款500元。潘静在学校又捐了100元。那种失去亲人的痛,和全社会给予的爱,她们有深刻体会。


本报记者 白彦平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