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巨人的“越冬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07:39  解放日报

  

小巨人的“越冬术”

  张江高科技园区,联想大厦4楼,华亚微电子的150人创新团队各司其职,“黏”在计算机上设计IC芯片,5个小组负责5个产品项目。一位硕士学历的年轻研发人员说:“有时干到晚上九点多,因为要按时间节点完成方案,尽快交给客户推向市场。”

  就在园区内,他们的一个“邻居”也是同行,已经在“冬天” 乍到时“倒”下了。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出口订单减少、企业利润萎缩,国内经济运行面临许多困难,上海也不例外。虽然中小企业较早也更易遭受外部环境的负面影响,但一些科技“小巨人”企业发挥创新特长,积极自我调整,学着在危中寻机、化危为机。

  “创新与产值是成正比的,我们85%的人员都在集中搞研发,预计今年销售额应该有2个亿,能与去年持平,甚至有所增长。” 华亚微电子综合总监、董事刘玮信心满满,语气颇为肯定。

  早做准备,才有机遇

  机遇只给有准备的头脑,在危机中蕴藏的机遇更是如此。“小巨人”企业靠的是一颗科技创新的“头脑”,有远见者往往早做准备,或进行资金储备,或进行技术储备,或进行项目储备,在冬天来临前备足御寒衣被。

  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影响,恐怕是投资“热钱”骤减。据不少中小企业反映,眼下风险投资趋于谨慎,哪怕是已经谈得差不多的风投项目,也都处于“搁浅”状态,造成企业周转资金告急。张江园区那家没能挺过“冬天”的芯片设计企业,就是由于股东方不再继续接盘,导致资金链突然断裂,无法维系下去。

  一趟趟地铁车厢内,液晶电视屏上常常跳出一个可爱的动漫形象“绿豆蛙”。不过这小青蛙的能耐不仅仅是给乘客解闷那么简单。通过最近一次“版权质押融资”,这个虚拟形象为蓝色天空数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换来了150万元贷款,解决了企业的燃眉之急。

  在浦东生产力促进中心贷款部工作的小陈,经常会接触类似蓝色天空这样的企业。他们可能规模不大,有的只是在“科技孵化器”里租场地办公,却有一个共同点:拥有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这些公司常来促进中心,询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最新政策。也因为了解政策,吃透精神,他们能在危机日益显现之前,觅到新的融资渠道。

  小陈电脑里一份表格显示,自从今年8月份单笔贷款额度上升到200万元后,已有4家企业成功拿到100万元以上的贷款。相比于其他没有做准备的同行,他们面对这一轮危机,显然就从容多了。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高新技术企业的“过冬粮草”,不仅包括资金,更离不开创新技术。在集成电路行业,主攻手机射频芯片的锐迪科微电子有限公司靠自主研发,拿下与3G相关的多项发明专利,即将升级换代的移动通信产业,对他们来说就是条“大船”;在生物医药行业,擅长研制药物中间成分的立科药物化学有限公司“药库”储备充裕,好几个革新工艺、降低成本的原料药接获海外大单,正与大企业合股建厂生产;在多媒体行业,刚刚完成“奥运会图像设计服务供应商”任务的水晶石数字科技公司,借助特大舞台的表演经验,又承担起上海世博会指定的大量多媒体设计,工作日程表已排到2011年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别等机遇,主动创造

  有时候,机遇等不来;更多时候,机遇靠创造。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企业遭受的重重压力,也能转化为发展的源源动力。有的“小巨人”正是主动而为,利用这种“倒逼机制”,以创新驱动方式,加快调整产品结构,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一个普通工作日的下午,记者走进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行政人员告诉记者,公司市场部门的数十号人员,全跑在外面,正和客户谈各种水处理项目。

  经济不景气是否导致生意清淡?“我们可不觉得,还有好几个新项目排着队准备上马呢!”公司总经理屠斌杰毫不掩饰对公司未来的信心。

  这并非妄自尊大的盲目自信。目前有一种比较公认的看法是,对我国而言,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前所未有,机遇也前所未有。比如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双高企业”,应该借这次产业大调整、大转型带来的机会,改善和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节能减排是这类企业的当务之急,但节能减排往往需要先投入一笔钱,进行技术和设备改造———这种投资似乎是企业面临的“博弈”。但上海轻工业研究所有限公司正是从这种“博弈”中,挖掘出了自己的商机。

  在产生大量含金属废水的电镀行业,以往企业只有花钱建立废水处理流水线,才能排放达标。轻工业研究所公司却为其免费提供自主研发的水处理设备,不仅使废水中70%的水得以循环使用,还提取出废水中90%以上的镍。这样,水的回用,对合同甲方企业有利;镍的回收,使乙方轻工所公司得益,也能收回设备投资成本。截至今年10月底,长三角已有260家企业免费安装了镀镍废水回收设备,每年可节水360万吨,回收180吨镍。

  为了进一步推广自己的水处理项目,前几天公司又正式推出一辆“工业废水回用大篷车”,开到生产现场,把水处理结果直接演示给客户看。两天内,轻工所的热线电话差点被打爆。可见,轻工所的市场切口,“切”到了一个大机遇。

  别人眼中的困难,没准就是自己的盈利点。同样采用这一创造性思路的,还有维鹏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他们根据企业精简广告成本的需求,依靠自己的射频芯片技术,进行精准化的“推送”营销———免费发芯片卡给顾客。卡片能与地铁、商业中心的终端相感应,让顾客选择喜爱的商家,自己打印优惠券前往消费,避免了人工发放海量广告传单的无谓浪费。这样做也是把原本看似负面的因素,巧妙转化为推广自己的有利因素。可以预料,市场形势若更为严峻,轻工所、维鹏这类企业的优势反而会更明显。

  有所为,有所不为

  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求企业辩证对待“危”与“机”,有所为、有所不为。只要创新的主心骨不变,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也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张江高科的那家华亚微电子,是主营电视芯片的厂商。今年上半年,他们拿到一笔不菲的风险投资,钱到底怎么用?在经济“牛市”里,中小企业成长性良好,企业主大多以迅速做大为首要目标。但华亚微电子通过与出口客户的较多接触,敏锐感觉到今年甚至明年的情势不容乐观。管理层认为,即使已身为产销过亿元的“小巨人”企业,也不能再盲目求大求全,一味扩张,而应该适当收缩规模,精简生产布局,同样也能取得业绩增长。

  坚定信心,保持清醒,华亚微电子决定把80%的风险投资都用在芯片设计上,让研发工作精益求精;同时,他们果断砍掉一根“尾巴”,把庞大的下游业务让给别人去做,减轻企业负担。原来,做芯片都是在一张张“晶圆”薄片上做的,但制造晶圆不仅要生产线,还要买各种专利,还有至少200人的劳动成本,被业内喻为“啤酒肚”。于是,华亚微电子索性采取“晶圆代工模式”,把设计好的芯片方案,外包给晶圆厂生产,委托给封装厂加工,并签下长期合约。

  如此一来,华亚微电子不“博大”却“精深”。其研发的视频主控芯片覆盖长虹、创维、TCL、厦华、海信等名牌客户,占下国内市场三分之一以上份额,并规避了设备和材料价格上涨风险。逆境中的“小巨人”,同样可以强身健体,做到趋利避害。

  来自上海科技孵化器的最新数据显示,全市创业园区的企业入驻率目前稳定在九成,与往年保持一致;上海技术市场办公室进行的今年前3季度统计显示,本地企业技术吸纳和技术输出合同额均在同比增长。立足创新的科技“小巨人”们,学会在危机中寻找机遇,将会迎来一个明媚春天。


本报记者 徐瑞哲 章迪思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