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爱尔兰变卦 欧新宪搁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09:15  新京报

  

爱尔兰变卦欧新宪搁浅
2008年6月11日,爱尔兰都柏林,澳大利亚吞剑人“太空牛仔”将装饰有欧盟27个成员国国旗的剑吞下,以迎接《里斯本条约》全民公投。
爱尔兰变卦欧新宪搁浅
6月13日,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在爱尔兰公投后表示,《里斯本条约》仍有希望。

  入选理由:6月12日,爱尔兰公民在全民公投中出人意料地否决了《里斯本条约》,欧盟“怀疑论者”受此鼓舞,并引发质疑欧盟合作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欧盟一体化进程遭遇重大挫折。

  2008年6月13日,当爱尔兰全民公投否决《里斯本条约》的消息传来,欧洲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当欧洲的政治领袖们纷纷表示“失望”,紧急开会商讨对策时,都柏林街头却涌动着庆祝的热潮,人们高举“不要被吓倒”之类的标语,仿佛打了胜仗般击掌相庆。

  大众政治挑落精英政客

  一个充分享受过欧洲一体化带来的经济优惠的国家,如今断然拒绝旨在加深一体化的新宪法条约,背后原因众说不一。

  在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李靖堃博士看来,爱尔兰是欧洲小国,尤其担心《里斯本条约》中“一票否决”制的改变及欧洲议会中议席与人口之间实行的捆绑制,将使得本国主权削弱,在欧盟影响力减小。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欧洲分析家朱莉·史密斯更直接地指出,很多人反对《里斯本条约》只是出于对政府的不满,尤其是爱尔兰时任埃亨政府爆出经济丑闻的背景下,“如果你想令政府难堪,就在全民公投中投反对票,尽管你本身对条约没什么意见。”

  爱尔兰的反对阵营包括面临福利下降和来自东欧国家劳动力冲击的人,担心欧盟补贴减少的农民,害怕爱尔兰禁止堕胎法受欧盟法律冲击的宗教人士,竭力维护爱尔兰中立性的反结盟反战人士。此外,一些爱尔兰人反感的是布鲁塞尔“志在必得”的官僚态度,他们直言不讳地表示:“为应对全球化挑战,我们必须批准条约———这样的陈词滥调我们已经厌倦了。”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研究员王鹤教授说,此前经济领域的一体化,精英政客们达成条约即可,但一体化发展到今天向政治和外交领域拓展的程度,就需要更广泛的民意支持,因此欧盟每向前迈出一步都必须做大量细致的民众宣传。

  同时,爱尔兰并不认为拒绝《里斯本条约》意味着“反一体化”和面临被欧盟孤立的风险,爱尔兰媒体指出,“爱尔兰人承认欧盟精简机构、提高效率的改革是必要的,承认应促进欧盟一体化,但问题是,《里斯本条约》是否代表了最好的改革道路?”

  推倒“倒约”多米诺骨牌

  爱尔兰人用选票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在英、法等通过议会程序批准了《里斯本条约》的国家,媒体开始不约而同地质疑本国政府避开全民公投是“不民主的独断行为”。英国媒体揶揄道,“布朗政府显然不敢举行全民公投,因为他们心知肚明,公投的结果将毫无疑问是NO”。

  得知爱尔兰的否决结果后,波兰总统卡钦斯基当即表示拒绝签署《里斯本条约》,称爱尔兰公投失败使得继续推动条约毫无意义,尽管波兰议会已于今年4月批准条约,只需总统签署即可通过。“疑欧派”代表人物、捷克总统克劳斯更声称爱尔兰全民公投结果是“自由和理智战胜了人为精英工程和欧洲官僚主义”。克劳斯表示,只有爱尔兰最终通过《里斯本条约》,捷克才考虑批准条约。

  精彩声音

  “如果没有《里斯本条约》的改革,欧盟将停滞不前。幸运的是,如今里斯本进程重回轨道,爱尔兰民众有了再次商榷和决定的机会。”

  ——法国总统萨科齐12月19日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在布鲁塞尔发表演讲

  “爱尔兰民众又有了一次投票的机会,今年6月他们否决《里斯本条约》的结果被视为一个‘错误’的选择,就好像学生做错了算术题,又有了一次补考的机会。欧洲政治家们在背地里达成的第二次公投的协议,既是对爱尔兰选民的轻视,也是对民主的轻视。”

  ——布兰登·奥尼尔,英国《卫报》评论家

  ■ 回放

  2007年12月13日 欧盟27个成员国领导人在里斯本正式签署了旨在取代《欧盟宪法条约》的《里斯本条约》,从而完成了欧盟制宪进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

  2008年6月13日 爱尔兰选民以86.25万票比75.25万票的投票结果,出人意料地否决了《里斯本条约》,令欧盟“怀疑论者”备受鼓舞,欧洲一体化遭遇重大挫折。

  11月24日 捷克总统克劳斯表示,如果通过《里斯本条约》,将会改变捷克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可能会削弱捷克的主权。即使捷克议会批准了《里斯本条约》,他也只有在爱尔兰批准《里斯本条约》后才会在议会批准的文件上签字。

  12月12日 欧盟27国领导人在首脑峰会上决定,爱尔兰明年10月将就《里斯本条约》举行第二次全民公投。欧洲一体化进程在经历重大挫折后终于在年末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吴妮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