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资助金传递父爱的温暖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1日09:39  东方网-文汇报

  昨天,一位正在读大三的烈士女儿来到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进行咨询,家境不宽裕的她明年想参加考研,但不知读研期间能否像本科阶段一样继续获得资助。有些意外的是,她不仅得到“可以”的肯定答复,而且得到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许俊文亲人般的接待,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父爱”。

  自2005年开始,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已经先后资助了134位烈士子女、因公牺牲军人子女和病故军人子女,在他们大学期间提供每人每年8000元资助。最近,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又作出新的决定:只要“三属”子女有心深造,不论读研、读博还是出国深造,他们都将继续提供资助。

  杜楠楠:资助让我保全父亲的遗款

  2005年热闹的春节甫一结束,许俊文就在考虑一个问题:“三属”子女的父辈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牺牲,尽管在政府的优抚政策之下,他们的基本生活没有任何困难,但是,基金会应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在基本生活之外为“三属”子女们提供更多的帮助。

  家住长宁区的杜楠楠就在第一批被资助的学生之列。当复旦大学法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到达杜家时,杜楠楠的妈妈许丽为孩子的学费发愁了。楠楠的父亲生前留下了一笔有限的应急款,别无他法的许丽决定动用这笔钱。缺额部分,她惟有向自己的两个姐妹和年迈的父母求助。

  就在许丽准备为借钱奔波的时候,一个好消息让她喜出望外: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将为杜楠楠提供每年8000元的上学资助!最终,她们没有动用一分父亲的遗款。

  杨飞:资助让我感受父亲的“温度”

  2005年9月第一次得知自己将获得资助时的情形,杨飞记忆犹新:通知自己的是奉贤区南桥镇双拥办一位30多岁的阿姨。一个月后他收到了第一笔资助金,这“完全没有想到的事”,让他吃惊不小。

  杨飞的父亲是空军飞行员,1982年在执行战备任务时不幸牺牲,那时候还没有杨飞,他是1983年来到人世的。2005年杨飞已经是复旦大学大二的学生了。

  面对拥军优属基金会的资助,惊讶之余,杨飞感受到更多的是温暖,“社会没有把我遗忘”。尽管从来没有见过父亲,但递交到自己手上的一笔笔资助金,真切地传达着父亲的“温度”。

  大三时,学生们纷纷开始考虑未来的路,杨飞决定要报考公费研究生继续深造。他说基金会的资助让他没有了心理负担,读书的心态变得平稳。凭着优异的成绩,杨飞最终顺利地考取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的研究生,毕业时还被评为复旦大学优秀团员。

  杨飞说,自己总是带着感恩的心在前进,不论学习和生活都是如此。汶川地震过后他还参加了都江堰援建。

  潘静:资助让我体会到父亲赢得的尊重

  和杨飞一样,潘静也没有见过父亲。1987年12月14日凌晨两点,她的父亲勇斗歹徒牺牲。

  2006年,潘静考上了对外贸易大学,多年苦读学有所成,自然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她的母亲胡平还是不免有些犯愁。女儿上的中英班,每年光学费就要17500元,算上生活费,每年至少要准备25000元供她上学。当时潘静每个月有定期抚恤1400元,胡平由于企业不景气,每月只有400元的补助,母女俩一年的“收入”才21600元,哪怕加上女儿考入大学获得的2000元奖学金,还是负担不起。

  正当胡平犯难之时,她得知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将每年向女儿提供8000元资助金——这笔资助,化解了胡平的“危机”。此后每年10月份,她都会接到基金会的通知,提醒她资助金已经到账,注意查收。这样的细节,让她觉得格外人性化,充满了温情。

  胡平说,女儿作为“三属”子女,一直受到多方的照顾,像定期抚恤、学费减免、公交优惠等等,没想到上大学后还能得到这笔资助,真是彻底解决了她们家的后顾之忧。尽管丈夫早早离去,多年来她们母女在经济上却从来没有陷入困境。基金会的善举,既是对女儿成长的有效鼓励,也让女儿体会到父亲赢得的光荣和尊重。

  本报实习生钱蓓本报记者朱斌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