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老中原的亮丽“转身”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5:05  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田宜龙

  编者按

  11月12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徐光春应邀赴济南军区作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以《圆梦之路》为题介绍了河南在解放思想、科学发展中奋力崛起的生动实践。报告以其丰富的内容、科学的论断引起了强烈反响,赢得了广泛好评。徐光春在报告中指出,近年来,河南全省上下围绕崛起谋发展、围绕跨越做文章,不断解放思想、坚持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当代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一是实现了由一个经济落后省份向全国重要经济大省的转变;二是实现了由一个温饱不足的省份向全国第一粮食生产大省的转变;三是实现了由传统农业省份向新兴工业大省的转变;四是实现了由文化资源大省向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大省的转变。围绕这“四个转变”,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三十年间,曾经作为“古、土、穷”代名词的河南,用发展赢得了尊重,经济总量持续扩大,尤其是近五年来更是加速攀升。

  我省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62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5万亿元,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实现了从一个经济落后省份向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的转变。

  专家评价说,一个中部内陆省份,肩负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两个包袱,不仅进入了“GDP超万亿元省份俱乐部”,同广东、山东等省份站在同一方阵,而且人均水平大幅提高,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这不能不称是个奇迹!

  经济总量跨越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何谓“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省社科院专家这样解读:

  ——总量大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五年来,河南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总量从2003年的6868亿元跃升到2007年的1.5万亿元,稳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今年GDP有望突破1.8万亿元,相当于浙江去年的发展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省经济总量攀升速度逐步加快。

  1978年全省GDP仅为162亿元,到1991年跨上千亿元台阶,用了12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2000年GDP突破5000亿元,用了9年时间,年均增加400多亿元,由全国第7位跃居全国第5位。从5000亿元到2005年GDP突破1万亿元大关,用了5年时间,年均增加1000多亿元。而又仅用了两年时间,GDP去年超过1.5万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1978年的21.5倍。

  30年里全省GDP年均增长11.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4.5%提高到2007年的6%。

  ——人均水平高了:改革开放之初,我省人均GDP在100美元以下,2004年突破1000美元,2007年突破2000美元,近五年年均增速为13.3%、位居全国前列。

  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逐步拉近。30年里全省人均GDP年均增长1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人均GDP由全国第28位跃居第17位。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的腰包越来越鼓。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477元和3852元,分别为1978年的36.4倍和36.7倍。

  ——地方财力强了。1978年,地方财政支出不足30亿元,到2007年达到了1871亿元,居全国第5位、中西部地区首位。

  正是财政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我省才有更多的财力来反哺“三农”,改善民生。

  仅2007年,全省财政用于增加惠农补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的支出就超过400亿元,不仅比全国提前一年免征农业税,还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补贴等7项补贴共45.9亿元。

  也难怪,前年当《经济日报》采访团来我省采访前做准备工作时,一查阅资料,查出了两个“想不到”:其一,没想到河南经济总量那么大。其二,没想到河南发展速度太快了。

  战略举措得力,河南经济面貌日新月异

  从贫穷落后到全国重要的经济大省,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走出了一条重铸辉煌的崛起之路。

  北宋之前,中原一直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北宋以后,由于战乱和灾荒,河南逐渐衰落下来,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成了全国最贫穷落后的省份之一。1949年,河南人口为417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7%;工农业总产值为21亿元,仅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4.5%;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为50.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1%。

  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原人民一直在为改变贫穷落后面貌不懈地奋斗着。“实现中原崛起”,是几代中原儿女的追求与梦想。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省依据省情准确定位,在经济发展上思路越来越清晰,战略举措越来越得力。

  发展思想上,从“把人口大省建设成经济强省”,到明确“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以上,达到3000美元,使我省的发展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战略目标上,从提出“一高一低”,到强调“两个较高”,从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豫、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到实现“两大跨越”,从 “围绕农业上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到明确“以工业化为主导,以城镇化为支撑,以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使河南一步步向“农业先进、工业发达、文化繁荣、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目标迈进。

  透过一些指标我们欣喜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与全国平均水平及先进省份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河南正在圆梦!

  基础牢,后劲足,我省着力实现新跨越、新崛起

  历史上,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投入不足、基础不牢一直束缚着我省经济发展。

  增加投入是我省改革开放之后较长一段时期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使得我省不仅在经济总量、发展水平上得到了快速提高,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得到显著加强。

  1979年~2007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7161亿元,1985年超过百亿元,1996年超过千亿元,2007年达到8010亿元,为1981年的169.5倍,年均增长21.2%。其中,2003年~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8%,五年累计投资占改革开放以来的比重达到63.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0.2%,成为经济快速增长的重要支撑。

  驱车中原,人们会发现河南的公路不断变宽、越来越长。高速公路更是从无到有,到2008年底通车里程已达4841公里,跃居全国第一位。

  我省的城镇正在大“变脸”。省会郑州高楼林立、商贸繁荣;绝大多数县城面貌焕然一新。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开封、新乡等九城会集的中原城市群,正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引擎。2007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34.3%。县域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70%。

  基础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省煤炭产量达到1.89亿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114万千瓦,分别列全国第三位和第六位,河南有色金属产量连续七年居全国第一位,基本建成全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和有色工业基地。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快速发展,为新起点上的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专家们认为,当前,河南的经济增长已不再是量的点滴积累,而是量的规模化扩张,发展的边际效应大大提升,人均水平大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赶超期。

  河南已不再是传统旧模样,河南不再是“古、土、穷”的代名词。能源大省、工业大省、经济大省以及“中国粮仓”、“国人厨房”等名声正在不断叫响。

  河南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奋力实现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的新跨越!②8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