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山大沟深 土地贫瘠 窑隆村:三十年闯出三条致富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7:2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山大沟深,土地贫瘠,长年干旱……

  化隆回族自治县谢家滩乡窑隆村,曾经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为使村民早日摆脱贫困,改革开放30年来,这里的干部群众千方百计寻找、创造着致富之路。如今,进城送奶、出外创业、回乡兴业成为这里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的三条“致富路”……

   进城送奶 从赶着毛驴到开着摩托

  以前,窑隆村的人均收入只有几百元,如今,仅靠出售牛奶人均就能增收千元以上;过去,村里的妇女都是赶着毛驴到七公里外的县城送牛奶,现在,她们不仅骑着摩托车送牛奶,还学会了开“手扶”。窑隆村是一个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的纯撒拉族村庄,2001年退耕还林后,村党支部充分利用本地优越的草山和退耕地饲草资源,带领大家发展奶牛养殖。几年间,村民们不仅通过卖牛奶增加了收入,还盖起了砖瓦房,购置了农用车。村支部书记马德林算了一笔细账:“一头奶牛生产的牛奶每年能卖3000多元,现在每户至少养了4、5头奶牛,每年可增收上万元哩。如今,村里已经饲养了400多头奶牛,每年仅销售牛奶和出售肉牛、牛犊的收入就近200万元。贫困的窑隆村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奶牛村啦。”——这是窑隆村的第一条致富路。

   出外创业 全村出了123名“老板”

  “退了耕、还了林,解放了劳动力”——农民真正尝到了退耕还林惠民政策的甜头了。村民马进海2000年到老乡在苏州开的拉面馆里当跑堂,一年后,他不仅学会了拉拉面的手艺,还在当地开办起了自己的拉面馆,一年下来收入七、八万元。亲帮亲、邻帮邻,先在拉面馆当跑堂、后开拉面馆当老板,于是,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外出从事“拉面经济”,收入好的一年能挣几十万元。目前,全村已有123人当上了老板,全村近七成的村民从事餐饮业,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总收入达200多万元。村民马进山说:“现在咱农民有私家车的越来越多了,盖新房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了。”——这是窑隆村致富路上的第二条致富路。

   回乡兴业 家乡面貌正在焕然一新

  饮水思源。无论是牛羊养殖还是外出务工,逐渐富裕起来的窑隆村人热衷于投身家乡的经济发展。村民马青龙在沿海城市开办了几家拉面馆,积蓄了不少,近年来,他回到家乡后,陆续投资办起了石膏矿和沙料厂,解决了本村20多名劳动力,月工资最低的也有1200元。像马青龙这样返乡创业的村民越来越多,办矿厂、跑运输,村里经济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红火,其中,仅3个沙料厂的年收入就有近200万元。——这是窑隆村致富路上的第三条致富路。(作者: 王颖)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工资 羊养殖 餐饮 牛养殖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