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30年辉煌历程30年豪迈跨越 改革开放中奋进的新海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7:51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坚持科学发展 再铸改革辉煌

  30年前,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海北藏族自治州从此开启了跨越发展的历史新征程。30年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全州各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引领下,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发展、富民强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总体目标任务,不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开拓奋进,不断谱写出团结与进步、和谐与繁荣的壮丽篇章,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

  坚持中心加快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着眼于缩小发展差距,始终紧抓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国民经济实现了追赶型发展。到2007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8.73亿元,比1978年增长8.05倍,年均增长7.9%。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万元,达到10444元,比1978年增长5.49倍,年均增长6.7%。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52亿元,比1978年增长231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亿元,达到1.03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7.7%;一般预算支出10.45亿元,比1978年增长40.3倍,年均增长13.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9亿元,比1978年增长14.26倍,年均增长9.9%。特别是“十五”以来,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3%、11.3%、25.1%和11.1%。

  以人为本改善民生 和谐建设扎实推进

  高度重视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实施“科教兴州”战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9.95%。设立了3100万元的民族教育发展基金、1000万元的贫困教师扶助和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及每年100万元的贫困生助学基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事业长足发展。“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年。建立健全了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体系,在全省率先建成了175个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农牧区新型合作医疗实现全覆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7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99‰,比1978年降低13.53个千分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文化体育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83.1%和94.5%,多方面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成功举办和协办了王洛宾音乐艺术节、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体育活动,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平安海北、团结海北和文明海北建设深入推进,深入开展“平安寺院”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对藏传佛教寺院的社会管理,呈现出民族和睦、宗教和顺、社会和谐的良好局面。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到2007年全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698元,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比1978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0.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710元,“十五”以来年均增长11.3%。全州恩格尔系数为48.28%。1.8万农牧民和1.56万城镇居民纳入低保范围。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万人、1.88万人、1.87万人。城乡就业人员从1978年的6.4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16.1万人。“十五”以来累计有2400余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清零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9%。突出整村推进、劳动力技能培训转移和产业化扶贫,5.14万人跃过贫困线。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夯实基础优化环境 基础条件全面提升

  在西部大开发各项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建成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8.6亿元。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998公里,比1978年增长2.8倍。实现乡乡、村村通公路,24个乡镇通油路,131个村通水泥路。总投资27.7亿元的全省第一条地方铁路柴木铁路开工建设。通信装备实现了从人工到自动化、从模拟向数字化的跨越,固定电话用户突破5万户,移动通信用户突破8万户。基本实现了大电网覆盖下的户户通电。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扎实推进,整合各类农牧区投资集中实施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及牲畜暖棚、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建设等工程,农牧区面貌焕然一新。“十五”以来累计投入近5亿元,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10-20%提高到30-40%,森林覆盖率达15.2%,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100%。大力推进城镇化,市镇设施逐步配套,城镇化水平达到22.12%。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发展活力不断激发

  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实质性突破。深入推进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税费改革为重点的农牧区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政府机构改革。国有企业改制面达到100%,妥善解决了改革遗留问题。金融、财税、投资、医疗、保险、住房制度改革以及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各项体制改革全面稳步推进。加大对外交往与协作力度,“十五”以来累计引进到位省内外资金达32.7亿元。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使自治州实现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重大转折。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 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积极推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初步形成了具有海北特色和区域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国民经济整体格局正发生着深刻变化。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6.98亿元、10.77亿元、10.98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2.3倍、19.1倍、12.1倍,年均分别增长4.2%、10.9%和9.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78年的49:20.1:30.9调整为2007年的24.3:37.5:38.2。坚持顺天应市,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引导群众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生态畜牧业,全力推动羔羊专业化生产、高原冷凉种植业和农区畜牧业,加快劳务产业发展,逐步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粗放经营向高效集约化经营的转变,农牧区生产方式实现重大变革,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着眼于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加快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多金属选冶、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经济实现提速增效。立足于建设高原旅游名州,旅游业快速发展,“九五”以来全州累计接待中外游客53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38亿元,旅游业成为全州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围绕大局与时俱进 组织保证更加有力

  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不断加强和改进领导班子、干部队伍、人才队伍和党内民主建设。各级领导班子思想上、政治上更加成熟坚定,干部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创新组织形式、强化阵地建设、完善“三级联创”工作机制,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党员队伍日益壮大,为海北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

  现代农牧涌改革春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海北州农牧业在改革中不断进步、在调整中优化升级的30年。

  30年来,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激活了农牧区生产力,海北州农牧业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应用水平不断提升,科技贡献率达到39.95%;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集约化经营快速推进;农牧区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07年,全州农牧区经济总收入达到7.1亿元,比1978年增长22倍,农牧业总产值达到9.12亿元,增长16.4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2698元,比1978年增长19倍,首次达到全省农牧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

  新型工业扬改革风帆

  改革开放30年,海北州工业经济发展发生了沧桑巨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经过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等各种形式的改革,经过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有效整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基本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多金属选冶、农畜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工业体系。

  30年来,海北州积极发展特色新兴产业,加快资源整合和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电力、有色金属矿采选、冶金、农畜产品加工、煤炭等支柱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海北工业经济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到2007年,全州实现工业增加值5.39亿元,比1978年增长9.52倍,年均增长8.5%。

  生态文明增改革后劲

  改革开放30年,海北州林业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全面推进和林业四大工程的启动,给海北州林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海北州确立建设“山清水秀人富裕的新海北”战略决策,把林业放到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狠抓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现了林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林业经营格局初步实现了由木材生产为主向以资源保育为主的转变,生态建设初步实现了由单纯造林向造管并举的转变。环境保护由单一生态环境保护向工业污染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重大转变。

  特色旅游展改革风采

  改革开放30年,海北州旅游业方兴未艾。通过“九五”、“十五”、“十一五”规划前期近十二年的发展,旅游业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全州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

  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海北州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拉动全州经济发展和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举措,设立旅游发展基金,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突出生态特色,深挖文化内涵,实施品牌战略,提升旅游品位,使海北州成为青海生态旅游的后花园和入疆进藏通道上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从2006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州共接待中外游客31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3.13亿元。

  和谐建设惠改革成果

  改革开放30年来,海北州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重视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成果对各族群众的普及面,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30年来,海北州全力发展教育事业,各类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大力发展科技事业,科技创新的作用明显增强。全力推进文化建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牧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日臻完善,民生问题得到极大改善。以平安海北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精神文明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和谐海北建设,营造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稳定和谐、全民共建的良好环境。

  30年的改革发展,使自治州呈现出经济繁荣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稳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大好局面。可以说,改革开放的30年,是全州上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奋斗的30年,是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是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跨越的30年,是城乡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30年。30年的艰苦奋斗,为自治州实现新的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海北已站在了加速腾飞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处于向科学发展迈进的关键阶段。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州委、州政府解放思想,审时度势,作出了“农牧稳州、生态立州、工业强州、科教兴州、旅游活州”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力争在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前列”的目标,我们坚信,有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各级各界的鼎力支持,全州各族人民将满怀豪情,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奋力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功之路,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海北,在新一轮发展大潮中,再铸海北新的辉煌。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成功 基金 就业 一批 保险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