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一个人的编辑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7:59  法制日报

  劳教民警赵凤才的故事

  长年与患有各种心理疾病的学员保持书信往来,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并集成一本20多万字的《劳教学员心理问题解答》,即使退休又被返聘回来,二十余年一直兢兢业业坚守着“一个人的编辑部”,凡得到他书信疏导的学员,没有一个再“进宫”的———这个人就是吉林省延边州劳教所民警赵凤才。

  1995年,延边州劳教所通过验收,正式挂上了省级劳动教养学校的牌子。为了教育、感化、挽救劳教人员,所里当时决定创办一个内部刊物,当时这个任务落在了民警赵凤才的肩上。

  虚心向人求教之后,老赵很快就把方案拟出递了上去。他建议办一份杂志,每月一期,宗旨是要办成劳教学员的良师益友,劳教民警的参谋助手。每月一期,刊名叫《特殊园地》。领导看了很高兴,同意老赵的方案。于是,老赵的“一个人的编辑部”就这么成立了。

  “所里要为学员办校刊了!”消息传出,学员们很高兴,老赵趁热打铁,很快组到第一批稿件,又写了发刊词。1995年12月,蜡纸油印的第一期《特殊园地》出版了。杂志发下去,学员看了都说好,期待下一期。

  在所领导的支持下,第二期的《特殊园地》决定改为铅印。组稿、改稿、送审、排版、校对,把老赵忙得不亦乐乎。

  很快,每月一期的《特殊园地》就成了学员的最爱。杂志一发出来,大家争抢阅读。学员把杂志拿到手,先找自己的文章,见到自己的大名,乐得一跳老高;读后把杂志珍藏起来,家人来了拿给家人看;有的还把杂志寄到家里去了。

  “大墙内外”、“感受教养”、“悔过自新”、“学员言论”、“综合副刊”等栏目被逐步丰富到杂志上。《特殊园地》成了该所对学员进行浅移默化教育的一个有利工具和平台。

  在学员的投稿中,有很大一部分涉及到恐惧、烦躁、苦恼、自卑、思念、迷茫等心理障碍问题。怎么疏导学员的心理障碍,消除不安定因素呢?

  老赵找来《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犯罪改造心理学》。最后他结合实际写出了两篇论文指出:针对不同劳教学员不同的不良心理,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加以疏导。

  调研文章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老赵更树立了信心,决定在《特殊园地》上开设“心理信箱”,专门刊登学员的来信,公开回答学员在信中提出的心理问题。

  在每一期“心理信箱”的回信中,老赵都以兄弟般的态度与劳教学员对话,解答学员提出的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二十多年来,“心理信箱”来信、回信合计300余封。老赵把它们收集起来并写成了一本20多万字的《劳教学员心理问题解答》。

  《劳教学员心理问题解答》尽管没有出版,但篇篇主题鲜明、内容新颖、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深入浅出的文章,使这本书成为劳教民警一本难得的现成的心理疏导教材。这点从延边州2007年开展的回访结果能得到证实:凡得到老赵回信的学员,出去后没有一个再回来的。尽管不能说他们改好了都是老赵的功劳,但,不可否认老赵用书信进行心理疏导所起的积极作用。

  2003年是老赵离岗退休的一年。为了能让《特殊园地》继续发挥作用,所领导跟老赵谈话说,《特殊园地》办出了特色,办出了成绩,不能停办,如果身体能坚持就请老赵一直办下去。就这样,老赵又被返聘回所里工作,继续他“一个人的编辑部”事业。到今年,《特殊园地》创刊23年,一期也没有漏过,已经出版了近300期。

  在被问及办这么一个“一个人的编辑部”有多么不容易的时候,老赵回答说:“编辑部是一个人,但功劳不能都归我一个人,没有领导和同事及学员的大力支持,我也办不好这份刊物。”

  “我就是想为这些学员做一点实实在在的事;光用嘴说教育感化挽救劳教人员,那不能解决问题;能为劳教学员的思想转变做点实事,能看到学员从高墙内走出去不再回来,我觉得是件快乐的事。”老赵说。

  徐强 郄芸嘉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