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强军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8:09  东方网-文汇报

  如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一样,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也是人民军队建设在改革中阔步前进,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

  从人员素质的大幅度提高到武器装备的长足发展,从编制构成的精干高效到政策制度的调整完善,30年间,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水平稳步提高,应对危机、维护和平、遏制战争、打赢战争的能力不断增强。

  这一切,源于党的军事指导理论的不断创新发展,源于党中央、中央军委的运筹帷幄和坚强领导,源于三军将士始终保持和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

  回眸30年国防和军队建设改革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这样一条清晰脉络——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

  改革创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开创精兵之路

  是邓小平一个富有远见的战略判断,把人民军队导向了和平时期的建设航程。

  20世纪80年代初,冷战的阴云还笼罩在人们头上,邓小平敏锐洞察到,世界大战一时打不起来。他鲜明提出:“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我们总的判断是:战争的危险还是存在的。但是和平力量的发展超过了战争力量,争取一个较长时期的和平是可能的。”他告诫全党全军,“没有这个判断,一天诚惶诚恐的,我们怎么还能够安心地搞建设?不可能安心地搞建设,更不可能搞全面改革,也不可能确定建军的正确原则和方向。”

  正是因为这样一个判断,中华民族把握住了又一次发展契机——经济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工作重心;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判断,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开始战略性转变——由准备早打大打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时期的建设轨道。

  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关于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一系列思想,无不是基于对这一时代主题的正确判断而展开的。

  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人民军队应该朝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1981年秋天,在同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检阅华北大演习参演部队。面对征尘未洗的将士,邓小平对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作出高度概括: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

  革命化是首位、现代化是中心、正规化是保证,三个方面辩证统一,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军队建设的总目标。

  1985年6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邓小平向世界宣布:中国裁减军队员额一百万。

  这一年,全世界军费总开支达到创纪录的9440亿美元。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已从地球表面延伸到了太空。

  在这样背景下裁军百万,不能不引来一些疑虑。

  ——如此大规模的裁军,会不会削弱军队的战斗力?

  军队要“讲质量,讲真正的战斗力。搞少而精的、真正顶用的。”“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国家安全应该置于什么位置?

  “国家的主权、国家的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在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中,“国防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离开这三化就谈不上国防现代化。”同样,这三化也离不开国防现代化,“如果不搞国防现代化,那岂不是三个现代化?”

  ——和平与发展上升为时代主题,我军应该确立什么样的战略方针?

  “我们实行的是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面对可能发生的反侵略战争,我军长期赖以制胜的法宝是否依然有效?

  “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战争,敌人就是现在来,我们以现有的武器也可以打,最后也可以打胜。”他同时提醒,装备的改进,使人民战争更有力量。

  ……

  实事求是,因势而变,邓小平关于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进一步指明了我军建设的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从领导百色起义开始,经历了人民军队成长壮大漫长历程的邓小平,对军队的革命化建设、尤其是对党对军队绝对领导这一根本原则,有着非同寻常的感受。

  1975年,重新回到领导岗位的邓小平第一次对军队讲话开篇就说:“我们这个军队有好传统。从井冈山起,毛泽东同志就为我军建立了非常好的制度,树立了非常好的作风。我们这个军队是党指挥枪,不是枪指挥党。”1989年11月,在他离开军委主席岗位之际,向全军指战员提出的殷切期望,依然是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国家、忠于社会主义。他说:“我确信,我们的军队能够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性质。这个性质是,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

  作为一位放眼世界的战略家,邓小平始终把现代化建设放在我军全部工作的中心位置。他多次强调,谋划军队建设全局,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要解决现代化问题。要把军队的教育训练提高到战略地位。

  与革命化和现代化一样,正规化同样被邓小平置于军队建设的重要位置。他强调,军队的现代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加强正规化建设;军队建设的所有领域、所有方面,都要订出章程,建立和健全必要的规章。

  “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邓小平领导人民军队推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无一不是为了这样一个目标——提高战斗力。

  改革,改变了国家的命运;改革,振兴了人民军队。

  与时俱进——在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中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打得赢”“不变质”,这是江泽民一直关注的两个历史性课题。

  与时俱进。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和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重大变化与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放在当代世界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加以思考,以广阔的世界视野,精心谋划继往开来的建军治军方略。

  提出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五句话”总要求,为实现新时期军队建设总目标指明了方向。

  主持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

  实施科技强军战略,把加强质量建设作为实现我军现代化的基本指导方针,军队建设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确立国防和军队建设跨世纪发展“三步走”的战略构想,争取到21世纪中叶,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批能够担当历史重任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从指导方针到总体思路,从根本途径到战略步骤,从发展动力到政治保证……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军事领域的生动展开,集中反映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新的历史性飞跃。

  与时俱进——犹如一条红线,贯穿在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中,贯穿在江泽民领导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实践中。

  “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核心是一个‘精’字。精,既是对‘量’的要求,更是对‘质’的要求。”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中央军委下决心解决影响和制约军队战斗力提高的体制性障碍,对体制编制进行深刻的调整改革。

  放眼世界,江泽民敏锐洞悉到,世界新军事变革正在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信息化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他作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重大战略决策,提出必须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走以机械化为基础、信息化为主导,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之路,实现我军现代化跨越式发展。

  进入新世纪,江泽民提出,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到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进一步明确,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必须抓信息化这个本质和核心。

  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统揽军队建设和改革全局,人民军队开始迈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雄伟的井冈山,八一军旗红,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有了子弟兵……”

  1995年春,正值赣江两岸杜鹃花红的时节,江泽民沿着毛泽东创建人民军队的足迹,一路风尘从湖南来到江西。走过这片浸透着先辈鲜血的土地,江泽民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怎么能够使我们这支军队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听党的话。

  “一个军队要有军魂。我看,我们军队的军魂就是党的绝对领导。”他反复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他把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提到“军魂”的高度,深刻揭示了我军作为党的军队、人民的军队、社会主义国家军队的本质所在。

  在继承中发展,优良传统历久弥新;在实践中创新,政治优势永葆生机。江泽民强调要继承和发扬党领导人民军队形成和发展的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积极探索和把握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增强针对性、系统性和创造性。

  江泽民情注基层官兵,海拔4100米的冰峰哨卡印下了他的足迹,零下30摄氏度的北疆军营留下了他的问候……从西北边关到南国小岛,在担任军委主席的15年间,他看望过200多个基层连队。

  情系百万兵,深情铸长城。15年间,我军战斗力大幅提升,履行职责使命的能力明显增强。

  科学发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履行人民军队职能使命

  2004年年末,在同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当选为中央军委主席的胡锦涛,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作出科学概括——

  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我军职能使命有了新的拓展,军队改革发展任务更加艰巨。胡锦涛指出,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

  审时度势,党中央、中央军委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挥写人民军队又好又快发展的时代篇章——

  以增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能力为核心,全面提高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相统一的原则,全面落实“五句话”总要求,推动军事、政治、后勤、装备等各个领域的工作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统筹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与军事斗争准备,统筹机械化建设与信息化建设,统筹诸军兵种作战力量建设,统筹当前建设与长远发展,统筹主要战略方向建设与其他战略方向建设;

  按照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把战斗力生成模式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进步上来;

  推动军事理论创新、军事技术创新、军事组织体制创新和军事管理创新,深化军队体制编制和政策制度调整改革,逐步形成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符合现代军队建设规律的科学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

  把以人为本作为重要的建军治军理念,始终坚持人民军队的根本性质,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发挥官兵在军队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建立和完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军队人才培养体系和军队保障体系,坚持勤俭建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国防和军队建设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与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军事篇”,成为人民军队科学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2007年年初,北国春城,天寒地冻。正在吉林考察工作的胡锦涛,专程来到以学理论闻名全军全国的沈阳军区某部“红九连”。在与官兵交谈中,他仔细询问连队理论学习情况,叮嘱连队干部继承和发扬学理论的光荣传统,用理论学习成果建连育人……

  人民军队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坚定地站在党的旗帜下,由此形成了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2006年金秋时节,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把我军优良传统高度概括为: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强军务必兴训,兴训才能强军。2006年6月,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号召全军更加自觉主动地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通过大抓军事训练推动我军全面建设又好又快地发展。

  从加速培养造就新型军事人才,到积极推进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转变,从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后勤保障体系,到依靠自主创新提高武器装备研制能力……前行在科学发展轨道上的人民军队,生机勃勃。

  2007年建军节前夕,走过80年辉煌历程的人民军队以崭新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量体裁衣、尺寸合体的军服折射出了诸多人性化的新理念。

  2007年新年刚过,经中央军委批准,济南战区正式实行大联勤体制。打破军兵种专业和地域界限,统一整合、集约使用后勤保障力量,人民解放军后勤体制改革迈出新的步伐。

  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人民解放军履行职能使命,维护和平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改革创新、与时俱进、科学发展——改革开放30年,党领导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改革开放30年,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阔步向前。

  新华社记者贾永曹智李宣良人民日报记者冯春梅(据新华社北京12月21日电)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