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集世界智慧发展上海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8:29  解放日报

  本报记者高渊

  采访:叶龙蜚 时任市外资委副主任

  陈亦尧 曾任市长咨询会议的副秘书长

  王学林 多年在市长咨询会议秘书处工作

  蒋心和 解放日报经济部资深记者

  这是一个相守近20年的约定。

  2008年11月2日,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里高朋满座。来自14个国家的39名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或其代表,再度相聚黄浦江畔,共同为上海的美好明天献计献策。

  至此,这个一年一度的聚会,已经风雨无阻延续了20届。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上海与世界的互动对话,通过市长咨询会议这个特殊的跨国咨询活动,悄然跃上一个新台阶。

  此后,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掌门人应邀与会,成为上海市政府名副其实的国际智囊团。没有人怀疑这个聚会在上海发展中的分量———上海,在这里收获世界智慧和国际经验。世界,也从这里看到一个更为开放和自信的上海。

  几乎与浦东改革开放相伴同行的市长咨询会议,在点点滴滴中推动与见证了上海发生的深刻变化。正如众多与会国际企业家的感慨,这些年上海的变化足以让所有人惊讶。更重要的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市长咨询会议已被视为上海甚至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种精神标志。

  开放的心态谋发展

  坐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的一间临江会议室里,叶龙蜚悠闲地喝茶看报。在外界看来,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似乎与市长咨询会议有着特殊的缘分。

  对于这段历史,叶龙蜚可谓如数家珍:“1989年,当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朱镕基独具慧眼,接受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经叔平的建议,并得到了中央的支持,创立了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时任市外资委副主任的叶龙蜚,受命担任会议秘书长。

  “当时,我们没有办过这样的会议,也没有经验。经叔平先生出了个主意,邀请美国安达信(香港)公司合伙人麦克米伦先生参与筹办,他和那些大企业很熟,有这个本事。但起步还是很艰难,第一次预备会议召开时,来了三四个企业家,我们一起在豫园吃了顿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叶龙蜚下海经商,卸下了会议秘书长的担子。但他和市长咨询会议的缘分并未画上句号。后来,叶龙蜚一直作为市长客人出席会议。而最近几届会议一直放在浦东香格里拉大酒店举行,作为香格里拉集团(亚洲)公司副董事长的他,也把自己看作“半个东道主”。

  与叶龙蜚有些相似,解放日报经济部资深记者蒋心和也始终与市长咨询会议相伴。对于这些年的采访,蒋心和很感慨:“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每年一度的市长咨询会议,似乎与己没多大关系。可事实上,这些年上海经济和城市面貌的巨变,同样凝聚着咨询会议成员们的心血。”

  1998年,在市长咨询会议第10次举行之际,蒋心和在一篇《记者眼中的市长咨询会议》中写到:“会议成员们为上海市市长不辞辛劳献计献策是不计报酬的,而历届上海市领导们则海纳百川兼收并蓄。这一切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上海的振兴和繁荣。作为上海人,这难道不是一种福气吗?”

  当年起步时的艰难,很多人还记忆犹新。1990年,许多原定在中国举行的国际性会议因故取消或推迟,但首次咨询会议仍在当年3月16日顺利举行。当年10月,上海还召开了国际金融研讨会,这正是在诸多咨询会议成员建议的基础上举行的。

  也就在这年的4月份,中国向世界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从这一天起,浦东被推到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现在,浦东已经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也带动整个上海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而市长咨询会议,不仅为浦东开发开放出谋划策,更成为让世界了解上海、参与浦东发展的一个窗口。

  就这样,这些叱咤商界的全球知名企业家们,逐步形成了关注上海发展、提出真知灼见的习惯。而随着上海参与经济全球化深度的逐渐增强和这个会议本身影响的不断增大,要求参加市长咨询会议的国际知名大公司越来越多,成员已由最初7个国家的12名成员,增加到目前共有来自14个国家39名成员。而且,在现有成员中,行业分布也很广泛,几乎涵盖现有所有领域。成员广泛的行业背景,为上海市政府提供了多角度广层次的真知灼见。

  作为一个特别的会议,市长咨询会议已经陪伴上海这座特别的城市,走过了20年风风雨雨。而从中传递出来的信息是,作为一个建设中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正充分认识自身在全国所处的重要位置,自觉地把上海的发展放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放在全国发展的大环境中来思考和谋划。

  常常,叶龙蜚感慨于市长咨询会议的历久弥新。“这些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都举办过类似的会议,但像上海市长咨询会办得这么好、持续这么久的,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在他看来,其中关键是体现了上海的开放精神。

  其实,集世界智慧发展上海,这是市长咨询会议的初衷。而其中体现的内涵就是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它也正在成为支撑上海城市发展的灵魂。

  务实的精神办会议

  身着深灰色西服,年过六旬的王学林言语间常会夹几个英语单词。或许是因为常年在市长咨询会议秘书处工作的关系,王学林养成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性格。

  “第一届会议在西郊宾馆,后来换了好几个地方,像新锦江、波特曼、花园饭店、浦东香格里拉等。但印象最深的还是1993年那次。当时,第四届市长咨询会议走出上海,到美国纽约举行。我也作为工作人员一起去了。毕竟不是在国内,事务繁杂,人手又少,忙得我们连上街的时间都没有。”

  其实,在王学林的印象中,每次市长咨询会议召开前,为了整理材料、翻译发言稿等,连续几个通宵工作那是家常便饭。“这么大的一个会议,来的人都是国际上呼风唤雨的顶级企业家,会议准备工作一定要细致再细致,不能出一点差错。”虽然市长咨询会议的会期只有一天,但对上海来说,从来就是“一天的会用一年来准备”。这一年中,要召开三次预备会议,多次市政府工作协调会、汇报会、联络人会议、准备会议等。

  而对于与会的企业家而言,也为此付出了很多心血。他们与上海方面商定下一年的主题后,这些企业家便会派出公司的高层代表,出席市长咨询会议的有关预备会议。同时,他们还会聘请一些知名的咨询公司作研究,并根据自身经验,做出有针对性的课题报告。

  同时,为了保证这个智囊团有效运作,会议还有一条“铁面”规定:如果企业家成为市长咨询会议成员后连续两年不亲自出席,就要请他退出。顶级企业家个个是忙人,虽然每年的全体会议特意安排在相对空闲的10月底、11月初举行,并把会期从两天浓缩成一天,但企业家的日程表总会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不得不放弃一头。

  这些年来,市长咨询会议确实动真格请退过成员, 因为这个会议不同于松散的俱乐部。好在对方也十分通情达理,表示愿意遵守规则,理解主办方的做法,彼此心中未存芥蒂,不影响他们与上海的友谊。

  正是周到严密的组织安排,以及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使“洋高参”们乐此不疲,很多人每年都坐自己的公务机来上海,向上海市市长提供咨询和建议。而这种有效互动,也使市长咨询会议真正起到了“思想库”的作用。

  而在蒋心和看来,市长咨询会议之所以能够越办越红火,除了周到细致的服务机制,更重要的是其务实精神。“让我们回眸市长咨询会议主题演变的一幕幕历史:1989年咨询会议成立,通过章程;1990年,上海如何成为金融中心、工业取得高附加值的措施;1991年后,会议分别围绕贸易、物流、中小企业、国有企业、电信、航空、城市规划、人力资源、商贸中心、再就业、金融风险管理、创新和新兴产业等主题展开讨论。”

  从某种意义上说,上海这些年的又好又快发展,凝聚着很多外国企业家的智慧。并不夸张地说,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20届议题的变化,就是研究上海这些年快速变化的一个切入点。

  或许,会议主题的演变就像一个个“历史的定格”,让人忆起上海的一幕幕。从最初的“提高上海工业附加值的措施”,到今年的“回顾与展望———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市长咨询会议20届里共选择了27个主题,折射出上海由传统的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转变的发展轨迹。

  和发达国家城市的发展轨迹一样,上海市市长咨询会议主题的演变是一个渐进过程,也是上海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趋势。从会议主题的不断演变,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些年来的申城巨变,感受到申城发展的脉搏和面向新世纪的战略思考。

  双赢的理念融入世界

  有人说,不管什么场合,只要陈亦尧在,就肯定不会冷场。

  陈亦尧的身份有点特别。193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1955年去美国,后加入美国籍,曾担任多家美国大企业的高管。而从1995年起,他又担任了10多次市长咨询会议的副秘书长。每次开会,胖胖的陈亦尧总是很抢镜头。用他的话来说:“几乎每一名咨询会议成员都是我的老朋友,我就是要当好这个中外沟通的桥梁。”

  咨询会议的组织工作十分繁忙,一年要开三次预备会,还有很多联络事宜。陈亦尧是自费为会议服务的,不领取一分钱报酬,来回机票也不报销。前几年,因主办方体恤他年事已高,不再安排他担任副秘书长,而请他以市长客人的身份出席。但企业家们有什么想法,还会找他这个老朋友说说,让他很感动。

  其实,市长咨询会议举行20年来,很多中外人士都为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蒋心和曾多次专访首届会议主席格林伯格先生。“一次会议开幕前一天晚上,咨询会议所有成员在参观上海外滩金融一条街时,特地来到友邦大厦。当时作为友邦保险公司的最高首脑,格林伯格登上屋顶花园欣赏夜景。抚今追昔,不胜感慨。因为在1919年,友邦保险公司就是从这幢楼起家的。”而蒋心和记忆最深刻的,还是格林伯格的一句话:“如果我再活一次的话,我愿在上海。”

  或许,正是这种热情与执着,使得这个走过20届的市长咨询会议,还保持了如此高的人气。很多人或许会有个疑问,为何上海举办市长咨询会议,全球顶级的企业家能有如此持续的热情?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两大关键因素,即互动与双赢。

  在咨询会议举办的过程中,一大批跨国企业先后进入上海,对上海乃至全国扩大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咨询会议创办初期,多数成员尚未在上海投资,而到目前,咨询会议的39名成员,其所在企业都在上海有投资。

  正因如此,在很多与会的企业家眼中,中国上海已经成为自己的良好伙伴。此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左右,市长咨询会议39名成员单位中,已有28家公司捐款捐物,总价值近1亿元人民币。

  引人注目的是,以往,市长咨询会议一般以专家发言为主。而近年来,则改变了以往“报告会”的风格,转而采用国际流行的“小组讨论”形式。每一个专题讨论中,市长、副市长和企业家坐在一起,轻松的氛围里,多了几分畅所欲言、坦率交流的味道。咨询会议的形式变迁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上海与国内外各界的交流正变得越来越开放,越来越自信。

  更重要的是,市长咨询会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也是上海进一步融入世界的重要标志。而包括市长咨询会议在内的国际会议,见证了上海积极融入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浪潮,与世界对话与交流。

  准确地说,伴随着市长咨询会议的成长,也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与世界互动与双赢的理念正越来越深入人心。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