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标准化病人团队庆“5岁生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08:29  解放日报

  本报讯 (记者 徐敏)昨天,一批特殊的志愿者聚会庆祝“5岁生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标准化病人。五年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在上海率先招募、遴选并培训了一批志愿者组成标准化病人团队,许多医学生亲切地称他们为“咱们的老师”。

  长期以来,由于医学教育领域中临床操作资源不足,医学生陷入“理论多、实践少”的尴尬局面。而且,随着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医学生在病人身上进行实践的机会也减少了许多。“标准化病人”的出现,弥补了临床操作资源上的空缺。目前,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标准化病人团队有40多人,有公司白领、企事业单位干部、退休教师等,全部义务兼职。

  所谓标准化病人,就是由健康人或患慢性病但病情稳定的患者,来扮演病人。他们经过专门培训后,能够准确地模仿一些病例的症状,包括走路姿势、身体动作、疼痛程度等。在医学院举行的临床实践技能考核中,医学生要根据这些“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询问病史、判断病情,进行诊断。当标准化病人,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医学常识,还要学习模仿病人的技巧,掌握考核医学生的各类评分指标等,但是没有报酬。如今,这批标准化病人一共能扮演二三十个病例,分布在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精神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还编撰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化病例。

  复旦医学生进入临床前,必须经过临床技能考试,标准化病人充当“活考卷”,以测试学生临床操作的综合水平。“病人”要对学生的问诊能力、检查技巧、医德医风、人文关怀等进行评分。标准化病人还给医学院教学改革提出许多好建议。比如,有的志愿者扮演急诊病人时发现,学生若按照教学要求详细问诊,需要半小时的时间,就建议缩短时间,做到精简提问。志愿者的建议很快得到医学院老师的认同,教学内容得以相应调整。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