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日本新华侨报:中日青少年交流的特殊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10:24  中国新闻网

  

日本新华侨报:中日青少年交流的特殊意义

  12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中新社发 杜洋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2月22日电《日本新华侨报》12月22日发表时事评论文章指出,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相信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好转,中日青少年交流逐渐加深,参加交流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将用理性、客观的思想引导、影响更多的同龄人,向特殊时代产生的“愤青”告别。

  文章摘录如下:

  12月2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共同出席北京的“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闭幕式。两国青少年表演了文艺节目,在“中日友好心愿树”上系上象征中日美好未来的红飘带,传递世代友好的真诚愿望和共同理想。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中日两国上层和正面的交往不乏莺歌燕舞、花红柳绿,但是更广范围内的底层民间仍然不乏仇视和偏激之声,这些仍然在不时提醒人们,制约中日关系良好发展的因素仍然诸多,中日两国民众的彻底友好远远没有到来。

  随着这些年来中日关系的不断恶化和互联网迅速发展,在中国出现了“愤青”这一特殊群体。他们是以激愤反日为主旨的青年群体,充满对中国的强烈热爱,习惯于表现自己的主张和情绪,往往当日本在历史问题和领土问题挑衅之际,都是这些青少年率先承担对日本的正义呐喊。但是,这些青少年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去过日本,也没有接触过任何日本人,认知主要来自于互联网等媒体的讯息,有时难免冲动而缺乏理性。而日本青少年中的“愤青”同样具有类似缺陷,缺乏对中国的了解,习惯于盲人摸象,这些不利于客观全面了解中国,也不利于对中国交流。

  正因为这样,中日两国的青少年交流才显得更有时代的特殊意义。近年来,中日两国领导人会晤频繁,每次都着重提到加强两国青少年交流,并将2008年确定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今年3月15日,胡锦涛主席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打破 “两会”期间不会见外国客人的惯例,下午到中国人民大学出席“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活动开幕式,并亲笔题词“举青春之力,谋世代友好”。今年5月胡锦涛主席访日期间,也特意到日本早稻田大学参加“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的活动。在这项活动结束之际,日本现任首相及前任首相分别在东京和北京参加活动,增添了光彩的一笔。这些努力都不会付诸东流。

  应该看到,“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的一项重要方式就是到对方国家实地学习考察,加深感性认识和理性思辨。“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百闻不如一见”。中国的这些古代箴言同样在中日青少年交流中显出了效应。有的中国青年表示通过访问逐渐看到日本有很多值得中国学习、反省的地方,感到以前对日本的了解太片面。有的日本青年则表示通过实地参观觉得中国不像想象的那样落后,也对中国刮目相看。

  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少年。相信随着中日两国关系的好转,中日青少年交流逐渐加深,参加交流的人数逐渐增多,他们将用理性、客观的思想引导、影响更多的同龄人,向特殊时代产生的“愤青”告别。(王锦思)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