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别被“特卖”忽悠了你的双眼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2日15:08  新民晚报

  昨天,市民蔡小姐很气愤地向“冬令热线”打来投诉电话,称周日去了南京东路一家大商场的特卖会,花150元三折价买了一件毛衣,结果转眼在地铁商场里发现同品牌同款式同料子的毛衣,标价只要90元。

  专家指点:年底消费高潮到来,一个个特卖会赶着出来,消费者需要了解一些特卖会的“内情”,莫被“特卖”二字迷了眼。

  “临时户”逢“特卖”必到

  大凡各类“特卖场”,在很多正规甚至高档商场里参加特卖的品牌不一定都是商场里的“常住户头”,很大一部分是每逢特卖才来“插一脚”的“临时户”。

  花车专业户通常经营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杂牌,这些牌子在最普通的街边、地铁商场甚至服装批发市场就能看到。

  最关键的是,这些“临时户”最喜欢在价格上玩猫腻,在一些商品上标上一个比原先真实售价高出很多的价,再以很低的折扣价叫卖,吸引消费者。其最终售价往往比原来价格还要高。

  名为“压箱货”实则新品

  一般消费者都以为,特卖会卖的绝大多数是库存货或反季货,所以有“甩卖价”“清仓价”。但其实,某些特卖会的“压箱货”实则加急新品。调查显示,有些特卖商品所谓的库存货或反季货其实是厂家专门针对特卖活动而大批生产的新商品。另外,售后服务也是特卖会的“死穴”。不能开发票,能换不能退,断码或老款,随便哪个借口都能将消费者处于权益无法得到保证的境地。特卖活动一般在几天之内进行,结束后花车一走,消费者退货都找不到主。

  山寨货频繁出入特卖会

  今年年末,一些知名化妆品品牌的小样如今正是特卖花车上的畅销货。其实小样的来源一般只有两种,一是本该在专柜赠送给消费者却被销售小姐私留;二是代购商从境外代购化妆品时获赠的小样,这两个渠道的货源十分有限,剩下大量的,就是仿冒的“山寨”小样了。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特卖场上的衣服和手提包,大多没有品牌吊牌,也没有原价标识,往往就是出自非正规渠道的“山寨货”。

  本报记者皇甫萍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