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万向的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02:29  京华时报

  

万向的发展之路

  我常讲,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死也要死在农村,把我的骨灰撒在钱塘江里。钱塘江每天都会有潮汐,江滩是最危险的地方,但也是最有财富的地方。

  当时钱塘江有4道大堤,也难以阻挡潮涨。60年代,我在钱塘江边修理自行车和农具,处所常常被潮水“光顾”。这就是我刚开始创业时的环境。

  我1945年出身于农民家庭,初中未毕业就因家境贫困而辍学。为了生计,为了实现当工人的理想,1960年到县城一家铁器社当学徒。但60年代初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城市容纳不了太多的人口,我很快被精简回乡。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我回到杭州萧山宁围公社。当时每人只有不到一亩地,种地根本不是出路,我就利用自己在城里工厂学到的技术给别人维修农具和自行车。

  1968年,毛泽东讲,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1969年上级要求每一个公社都必须有一个农机修配厂。我们正好抓住这个机遇,在公社名下,办起了“宁围公社农机修配厂”,从此名正言顺戴上了集体的帽子。

  创业的艰辛和生活的坎坷,我总是把它看做人生的历练。从1962年到改革开放前,我把企业从铁匠铺办成了一个初具规模的优秀企业。

  1980年,为了建立起从上到下的质量意识,我把43万元有瑕疵的万向节当废品处理掉了。但当时还没有实力去承担这样的损失,有6个月工资发不出来。但那时工人根本不讲钱,白天夜里连着干。那是难熬的一年。

  从1981年到现在的20多年里,万向每月16日发工资,再也没有拖欠过。

  1984年,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之前我所有的工作都不被认可,但改革开放之后这些却都符合国家倡导,具有典型性。从此,万向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刚开始创业时是短缺经济,只要产品生产出来有人要就可以了。当产品供大于求的时候,就要解决“好”与“差”的问题。我们最初只解决“有”,而不能解决“好”。从1980年开始我们就搞专业化,把力量集中起来做万向节。

  到1984年,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零配件供应商之一的舍勒公司第一次将我们3万套万向节推向美国市场。此后我们双方约定每年由万向提供20万套万向节给舍勒公司。

  但到1987年,他们就想控制我们。舍勒公司提出,万向的产品必须经过他们公司才能出口,不然将拒绝进口我们的产品。我马上回绝了,说双方是平等的合作关系。

  谈判破裂后,舍勒公司以削减订单相要挟,试图迫我们就范。但我们没有屈服,而是另辟蹊径,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当年万向开发出了60多个新品种,打开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18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当年创汇140万美元。

  戏剧性的是,2000年,我的美国万向公司年营业额已超过5000万美元,舍勒由于经营不善,难以维持。结果是,我们收购了舍勒。

  我得到的教训是,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到今年,我们已经成为19家海外公司的控股股东。

  现在万向进军了农业、能源、金融等10大产业,这是过去不敢想象的。1991年,当时国家提出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把国有企业搞好,这对乡镇企业的冲击很大。但所有的政策都应该是平等的,不能你能搞我就不能搞。

  完全的平等也不存在,一个家庭也有大儿子和小儿子。我现在的油储许可证还没有办下来,但我的油库就要建在国家大油库旁边。中国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大,我们的油库肯定会用得着。

  大方向没有错就没有问题,那就是时间的问题。我们进入任何一个重要领域都要等数年。2001年成立的万向财务公司就批了9年,经多位主管副总理签过字。什么都要时机和机遇,要有代价,你要有目标,有目标就要沉住气,好好干。

  ■口述人:鲁冠球■身份:万向集团董事长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