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在希望的田野上 我省农牧民的增收档案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07:42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增收小事

  2008年4月13日,西宁火车站。来自湟中县多巴镇的31名农民工整装待发。看得出来,他们个个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也难怪,几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到西宁的次数都是有限的,不承想,竟然有机会走出国门,去非洲安哥拉搞中国水电四局的水电项目工程。农民兄弟激动的原因还在于,他们在国外务工的薪金是每天130元人民币,每月收入将近4000元,那可是很多种庄稼的农民家庭一两年的收入啊!

  这31名农民工仅仅是我省农村劳务大军中的一部分。有统计显示,2007年,全省农村富余劳动力劳务输出规模达到98万人次,劳务收入超过30亿元。

  ★ 数字说话

  省农牧厅统计,1978年我省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13元,到2007年达到2683.78元,是1980年的23.8倍,年均递增11.5%。随着农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牧民的吃、穿、住、用等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农牧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由1985年的274.7元增加到2475.77元,增长了8倍。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由1985年的10.54平方米增加到19平方米,增长了80.3%。

  ★政策档案

  30年来,我省农牧区改革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与党的富民政策息息相关。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到1984年。全省农村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牧区实行草场承包到户,牲畜作价归户,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民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二阶段是从1985年到1992年。我省改革农畜产品统派购制度,取消指令性计划,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农牧民。大宗农畜产品开始实行“双轨制”,实现了粮食购销同价,结束了近40年粮食统销的历史。

  第三阶段是从1993年到2003年。农牧业开始走上市场化轨道。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等新举措,促使农牧区经济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推动了农牧区经济的全面振兴。

  第四阶段是从2004年到2007年。2005年,全省范围内全面取消农牧业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当年,全省免征农牧业税12129万元,354万农牧民直接得到实惠。这一时期,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略开始实施,建设现代农牧业、增加农牧民收入成为核心,我省在农牧区全面实行了农牧区税费改革和综合改革,粮食直补及农机、良种、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陆续实施,农牧民充分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实惠!(作者:何敏)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产经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