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联合早报:“皇家粮仓”商人的文化底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3日14:37  中国新闻网

  

联合早报:“皇家粮仓”商人的文化底蕴

  位于北京东城十条、距今有600年历史的皇家粮仓--南新仓,是全国仅有、北京现存的最完整的历史仓廒实物建筑群,这组古仓群与故宫同龄。与其毗邻的是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南新仓国际大厦。中新社发 任海霞 摄

  版权声明:凡标注有“cnsphoto”字样的图片版权均属中国新闻网,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使用。

  中新网12月23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发表该报采访组主任李慧玲撰写的文章《商人的文化底蕴》指出,北京南新仓“皇家粮仓”的经营者,把昆曲当作艺术精品端出来供人消费的意念很强,但对昆曲艺术呈献的着力和讲究,又确实体现了经营者的诚意,以及最重要的,经营者本身的文化底蕴。

  文章摘录如下:

  跟出租车司机说去东四十条的南新仓,一些旧的记忆好像回来了,但又患得患失的没有什么把握。这一带过去不常去,但也不是完全陌生,因为就在办公室附近。离开北京那年,南新仓那里也就是一组旧平房的样子,后来回到北京,因为同事带我在旁边的楼里吃烤鸭,又来了一次。不过,对那里的认识也就停留在吃饭上。那组旧房子,我一直没去了解它们的前世来生。

  这次来南新仓的休闲区里头一家叫“皇家粮仓”的,既用晚膳,又看厅堂版昆曲《牡丹亭》,我才知道这翻修过的房子的历史。根据介绍,皇家粮仓比故宫更老一些,明朝永乐七年(1409)在元朝北太仓的基础上建立。它原来是京师收藏南方运来粮谷的重地,1984年被公布为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国内仅存、规模最大,也是现状最好的仓廒,与故宫、胡同同属老北京一景。

  在它没有得到经营之前,这样的古建筑在北京虽然已经越来越少见,但也不特别起眼,很容易被当作是废置的房子,像那些四合院一样,等待买房者赋予新生。也因此,尽管早在1980年代它已经是市重点文化保护单位,大部分每天来往经过的人,也不会看出它的价值来。

  意识到古建筑保留重要的人将它列为保护单位已经很了不起,但是粮仓可以做什么,如何赋予新生呢?把放米粮的地方改为饭庄食堂,对准高消费群,把物质和空无包装成看似高档昂贵的文化,是这年头很容易就走的路线。很多地方的文化产业管理者已经很善于某些伎俩,使产业成为旅游景点是宗旨,所谓“文化”,只是沿途采用的手段。

  我不知道皇家粮仓又是如何。出租车司机也不熟悉这个粮仓,凭地图找到后把我搁下。房子大门处有服务人员招呼,一进入十米高的建筑内另有天地,木与玻璃相互为用,予人亦新亦古之感。一个仓廒里,一层展览了粮仓的模型,还有供看戏者自取饮料的吧台、唱片售卖处和一小包间。楼上就是六点半先用餐的地方。七点半到另一个作为戏台的仓廒里看只为50名观众表演的节选《牡丹亭》。

  这里票价不菲,单人票最高价要2000元人民币(约426新元),大部分的位子都要500元人民币以上,对象肯定只是某个社会阶层的观众,包括外国人。它无疑也是昂贵的文化商品,但是昆曲不是普通附庸风雅者所会欣赏的。七点半以后,才能真正体验经营者所卖的600年文物遗址里观赏600年昆曲的体验——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皇家粮仓没有被过度突出。

  他们把昆曲当作艺术精品端出来供人消费的意念很强,但对昆曲艺术呈献的着力和讲究,又确实体现了经营者的诚意,以及最重要的,经营者本身的文化底蕴。也因此,这个《牡丹亭》不是随意从什么地方找来的柳梦梅和杜丽娘,夹着烤鸭哄哄不会看戏的观众。这个“厅堂版”的《牡丹亭》,由著名戏剧导演林兆华和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合作,精挑的青年演员演出。它不是艺术家们采取主动,而是有文化底蕴、商业眼光与经营手法的商人,把众多的元素摆放在一起,重视的不只是营运额,还有艺术的水平。

  演出介绍的刊物里一篇《文化的泥潭》,总监制、也是投资者王翔,记录了怎么去苏州寻访昆曲和后来促成艺术家合作的过程。他在文末这么写着:“我不懂昆曲,更不懂戏剧,但我也有一原则,就是传统的文化要靠精致的呈现去传承。别把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当破烂儿到当铺里卖个稀烂贱。这些都是值钱的玩艺儿,你得恭敬着用才对。

  “我不想伤着谁,不想挑战谁,不想模仿谁,我的心愿是把一个世界级的遗产请到北京的皇家粮仓里边,让全世界来北京的人,只要你有兴趣,都来见识见识。”(寄自北京)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