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本报记者带你走进《纽约时报》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03:09  华龙网-重庆晚报

  

本报记者带你走进《纽约时报》

  本报记者身后就是新闻墙

  

本报记者带你走进《纽约时报》

  本报记者在纽约时报体育主编汤姆(左)办公室,身后是美国橄榄球明星签名的纪念品。

  

本报记者带你走进《纽约时报》

  纽约时报外景

  ■办公区啤酒免费喝

  ■员工年薪超8万美元

  如果说位于西亚的半岛电视台是因为披露基地组织和拉登而声名鹊起,那么,走过百年风雨的纽约时报则是由于其影响力而享誉全球。即使是来到纽约的各国游客,也想一探其究竟。非常有幸,本报特派记者日前得到纽约时报体育主编的邀请,作为国内都市媒体第一人,得以走进在欧美有“世界第一传媒”之称的纽约时报新大楼。

  第一

  印象

  纽约“解放碑”

  52层大厦彰显实力

  纽约曼哈顿中心城区第八大道和42大道交汇处,耸立着一幢简洁亮丽、现代化钢化玻璃外墙的52层大楼。尽管它不如33街的帝国大厦那样一览众山小,也不像洛克菲勒中心那样尖耸入云,但它仍然让曼哈顿川流不息的世界游客长久驻足。这就是赫赫有名、多年来号称全球第一传媒的纽约时报新大楼。

  曼哈顿作为美国心脏,寸土寸金,能够在这里建立起一幢52层的大厦,足以显示纽约时报的实力和底气。

  “我们的目标是坐拥地球中心,放眼世界。”接待本报记者的公关部助理亨克的诠释简单贴切。纽约时报大厦在第八街古式建筑的大街上,显得尤其突兀。落日余晖透过金黄色的玻璃外壳倾泻而下,更显高贵典雅。

  进入纽约时报大厅,一条宽约5米通道的左右两面墙上,装饰着近四百个小型液晶屏,屏幕上是各个国家(地区)图。“我们时刻关注世界的每个角落,”亨克手一指说,“你看,又变了!”液晶新闻墙上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言简意赅的文字新闻,“这是发生在世界各地的最新新闻。我们在国外有近30个分社或者记者站,在中国有多名记者。今年汶川地震,我们的记者赶到了现场。坚持第一现场的鲜活报道,是我们的生命力。”

  切身感觉

  人性化管理

  居然提供免费啤酒

  很难想象,闻名全球的纽约时报大厅,看不见街上随处可见的荷枪实弹的警卫。一位幽默的大妈就是所谓的安保了。“我带这位朋友上去需要登记吗?”亨克询问大妈。“NO,你那么帅,直接带朋友进去吧。”大妈的话引得在场人大笑。

  美国枪支泛滥,黑社会又多,如此“松弛”的安保,不怕有人闹事?亨克闻言笑了:“我们是外松内紧,一般人没法轻易进入我们的办公区,更何况著名的NYPD(纽约警察局)就在我们对面”。

  纽约时报大厅有6部电梯。走进其中一部电梯,一遍遍设想纽约时报的办公环境,但真步入其绝对开放的办公区一刹那,记者仍然大吃一惊。

  在纽约时报体育部和经济部共用的2楼,记者首先看见大厅中央的一张桌子上,摆放着各种饮料蛋糕。“这是方便那些来不及吃饭的记者填肚子。”体育部的年轻记者乔纳森有些不好意思地介绍,因为他经常在这里享受免费美食。

  桌上竟然还放着啤酒!面对记者的不解,乔纳森显得词穷了:“我也不大清楚,大概是有些编辑喜欢工作时喝两杯吧。”一个允许喝酒的办公室,这就是纽约时报留给我的最深印象。

  收入揭秘

  强将无弱兵

  年薪超过8万美元

  作为全美乃至全世界有名的媒体,自然拥有最匹配的人才,“是的,我们的编辑记者在各个领域都是最棒的。”负责接待本报记者的纽约时报体育主编汤姆,自豪地说。

  美国人很忌讳打听别人的收入,但是面对来自遥远的中国重庆记者的好奇心,乔纳森还是透露了一点:“过去我在加州的收入很不错,相当于美国中产收入吧,到纽约后提高了三分之二多”。按照美国中产的界定——年薪5万美元,再按照乔纳森的说法——他在纽约时报的年薪应该超过8万美元。

  “在我们这里,很多优秀记者的收入都超过了普通的美国中产,”汤姆得意地说,“编辑还要高出差不多三分之一吧。”

  高薪代价

  从早忙到晚

  就像开车不松油门

  要拿到8万美元年薪,自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我们的记者和编辑水平必须在行业领先,否则就会被淘汰,高薪不是那么好拿的。”汤姆说。

  汤姆和我聊天的时候,正是纽约时报采编工作最繁忙的时候,乔纳森的电话多得左右难顾,“大家的压力非常大,这就是美国,这就是纽约时报。”汤姆面无表情地说。

  从办公区里往来奔跑的编辑,到刚刚回报社、在电梯里仍旧打电话采访的记者,这里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工作。去年才进纽约时报的乔纳森感受颇深:“纽约时报的人工作就像纽约人开车那样,不顾一切地向前冲,不知道松开油门。”在这里适应一年之后,乔纳森说,他在加州的懒散作风已经大大转变。

  “我每天都能感受到肩上的压力。”在纽约时报从业15年的汤姆如今已晋升为主编,拥有一间独立的办公室,里边摆满各式各样的体育纪念品,都被汤姆看作是荣誉。“这是有代价的。你知道,作为一家不能落于任何媒体的报纸,我们每天都得紧张地工作。”汤姆习惯了生活在压力与紧张之中,他指了指写有明星签名的橄榄球说,“每次看到这些,我就觉得值。”

  记者手记》》

  “您是第一个”

  本报记者此行是采访NBA(美国职业篮球赛)。如果说麦迪逊花园是世界篮球朝拜者的麦加,那么几条街相隔的纽约时报,就是欧美媒体从业者的圣地。

  出国前,记者一直给纽约时报公关部发出多封希望采访的邮件,结果都是石沉大海。到达纽约后,我并没有放弃。心诚则灵。在采访中国球员易建联所在篮网队的第一天,我结识了热心的纽约华人圈著名专栏作家彭广扬。他听说我的意图后先是皱了眉:“很多记者都想去他们那里看看,但很少有人得到机会的,我帮你试试看。”

  很快他给我带来好消息:“我跟纽约时报篮球记者乔纳森沟通了,他马上给领导汇报,我也跟他们领导通了话。看在我的薄面上,他们答应邀请你去看看。”

  正好乔纳森这时走了过来。跟我差不多同龄的他,毕业于南加州大学,我的很多同学就在那里就读。有了共同话题,乔纳森更热情了:“你定个时间,我来安排。”

  当时,我的内心涌动着一种感动,对彭老,对乔纳森。独自一人在国外采访,更容易感受到一种少有的温情。

  约好时间,我直接前往熟悉的第八街完成了对纽约时报的探访。接待我的公关部助理亨克的一句话更让我自豪:“在我印象中,您是第一个到我们新大楼拜会的中国媒体人士。”

  新闻链接》》

  《纽约时报》简介

  纽约时报创立于1851年,是美国高级报纸和严肃刊物的代表,以社论和深度报道影响美国政界和公众,遍布全球的记者逾千人,日均发行量超过100万份,长期排在全美前三名。“All the News That's Fit to Print(刊登对得起印刷的新闻)”,这句从1897年延续至今的报训,是纽约时报办报理念。纽约时报累计获得普利策奖(美国新闻最高奖)一百多个,成为美国媒体名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代表。

  纽约时报设立了十分严格的“行规”,比如:财经部编辑记者购买股票后,不得在短期内出售;负责文化新闻报道的记者,一律不接受免费演出门票。

  受经济危机影响,纽约时报集团今年已欠债数亿美元,今年12月将总部大楼抵押以筹得运营资金。本报特派记者 张斯瑜(美国纽约专电)

  网络编辑:孔祥伟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