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共沈阳市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25日08:36  沈阳网-沈阳日报

  (上接1版)

  2.加快建成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坚持用地指标、资金使用等向工业园区倾斜,吸引项目和产业加快向园区集聚,加快引进一批知名度高、牵动力强、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重点建设新民包装印刷、辽中有色金属加工、法库陶瓷和康平塑编等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对达到百亿元产出及完成10亿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产业集群,市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到2012年,每个区、县(市)形成两个以上产出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3.实施市区产业向县域工业园区梯度转移。按照“政策引导、市场运作、产业集聚、促进就业”的原则,以县域工业园区为平台,制定并实施城区产业转移总体规划和分年度计划。对于搬迁的规模以上企业,给予项目贷款贴息支持。按照县(市)功能定位,重点推进二环内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企业向县域转移,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到“一市三县”投资兴业。到2012年,全面完成二环内工业企业搬迁转移,基本完成三环内产业布局调整。

  4.有效推进城区与“一市三县”对口帮扶和务实协作。按照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铁西与辽中、大东与新民、沈河与法库、和平与康平开展对口支援、城乡协作。城区在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对“一市三县”给予全方位支持,在支援中寻找合作项目,在合作中寻找发展机遇,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城区帮扶单位可采用“联合招商,分类摆放”的方式,帮助对口支援县(市)引进项目,争取每年为对口支援县(市)引进1至2个重大项目。鼓励城区采用投资入股方式,参与县域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

  1.进一步扩大农业经济区规模。积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按照“多乡一业、一县一业”的发展思路,调整和完善农业经济区发展规划。支持农业经济区加快土地流转,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和信贷支持力度,促进科技、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业经济区倾斜,提升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发展水平。重点推进于洪九龙河、东陵祝家、苏家屯永乐、沈北新城子、新民大民屯和辽中养士堡农业经济区扩面升级,成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到2012年,以设施农业、都市农业、生态农业等为基本特征的农业经济区力争达到20个以上。

  2.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经济区为依托,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展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完整农业产业化链条。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及农产品质量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扶持企业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培育知名品牌。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大力扶持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强化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制止乱收费、乱涨价,惩治坑农害农行为。积极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供销合作社等服务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重点实施“百户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到2012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0户,规模以上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到2020年,初步实现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3.创新农业经济区管理体制。以农业经济区核心区为主体,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和精简效能的原则,因地制宜、稳步推进乡镇体制改革,实行合乡并镇,优化职能部门设置,建立经济和社会管理统一的农业经济区管委会体制,赋予副区县级管理权限。根据管委会职能的需要,规范事业单位设置,转换事业单位运行机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经济区体制改革步伐,到2012年,全市农业经济区基本建立起“管理权限统一,管理手段灵活,管理方式开放,管理行为高效”的管委会新体制。

  五、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

  1.推进郊区城市化。按照前瞻性、科学性、综合性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和完善沈阳郊区城市化总体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向郊区流动、公共服务向郊区延伸,实现城市基础设施在郊区范围全覆盖。结合新一轮《沈阳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及四大发展空间规划编制,重点推进郊区城市化步伐,优先安排基础设施、人居和生态环境项目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功能齐全、设施完备、容量万人以上、具有特色风貌的城镇新型社区。到2012年,把郊区打造成拥有承接中心城市辐射、承载中心城市人口与产业外溢、承转中心城市与沈阳经济区优势互补、优化城乡人居环境保障服务四大功能的城市化先行区。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00平方公里。

  2.加强县城的规划建设。坚持把县城作为承接中心城市辐射和集聚农村各类要素的主要平台,突出抓好四个县城的规划指导和开发建设,不断提升县城的人口聚集度和综合承载能力。每年从城建资金中安排2亿元,支持以县城为重点的小城镇基础设施和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活跃县城房地产市场,推动人口集聚,扩大县城规模,促进县城繁荣。加强县城商贸中心和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发展物流配送、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形成与县城主导产业相协调、区域特色鲜明的生产性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到2012年,把四个县城建设成为集聚农村人口、承接中心城市辐射、面向沈阳经济区和广阔乡村的重要载体,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到2020年,把四个县城建设成为产业功能突出、生态环境良好、城市特色鲜明的中等规模城市。

  3.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用地、功能完善的原则,以农业经济区、工业园区和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为依托,搞好小城镇规划布局。扎实推进茨榆坨等一批重点镇建设,将其基础设施建设列入市城建计划,赋予相应的管理权限,加快人口、资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向重点镇集中。广泛利用社会多元化投资,加强小城镇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到2020年,建成一批农业大镇、工业重镇、商业强镇和旅游名镇。

  4.加速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劳动力输出。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及户籍迁移限制。逐步在全市建立起城乡统一、竞争、开放、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农村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鼓励就近转移,引导劳务输出,扶持返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解决好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探索建立用农村宅基地换城镇住房、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换城镇社会保障的有效办法,2009年在条件适宜的郊区开展试点工作。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定和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实现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到2012年,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工业园区、进小城镇、进城市,农村劳动力一产就业比重降到45%以下。

  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1.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农村电影放映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完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长效机制,扶持农村题材文化产品创作与生产,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体育活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农家书屋、民间演艺团队,让农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到2020年,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推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健全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成全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的质量再提升,确保新民市、法库县、康平县到2010年实现“双高普九”目标。完成乡镇中心幼儿园标准化改造,落实好困难家庭幼儿入园资助政策。加强农村职教中心建设,逐步实行农村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免费。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村远程教育,实现“班班通”,促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

  3.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药品统一配送及监督网建设,为农民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到2012年每个行政村办好一所标准化卫生室,到2020年每个乡镇要办好一所规范化卫生院(防保站)。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接种范围,加大农村传染病、地方病、人畜共患疾病防治和健康教育工作力度,提高农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巩固和发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筹资标准和财政补助水平,逐步实现保障水平城乡基本统一。加强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建设,推进优生优育,稳定低生育水平。

  4.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积极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到2010年覆盖农业人口10%以上,2020年前基本实现全覆盖。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及低保边缘户生活保障制度,建立社会救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两年内全部完成援助农村特困户建房任务。加快发展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2009年完成农村中心敬老院改建扩建任务,到2020年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80%以上。

  七、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大力推进“绿色村庄”建设。实施沈西北边界防风阻沙带等工程,强化森林、湿地、沙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林木覆被率。着力推进“绿色村庄”建设,不断健全村镇绿化体系,采取乔灌结合、花草结合、林果结合等多种方式推进庭院绿化工程,全面实现绿化、美化、香化,提高绿化质量和绿化覆盖率。2009年,实施500个行政村绿化,推进100个花卉村庄建设。到2012年,镇政府所在地绿化覆盖率达到30%,一般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25%,农村乡镇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以上,主要街路绿化普及率达到95%。

  2.实施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建立健全农村“村收集、乡镇中转、区县排放处理”的垃圾收运排体系,消除农村垃圾随意排放现象。2009年,重点建设20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和4座县(市)卫生无害化垃圾填埋场,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到2012年,建立起完善的户集、村收、乡镇(街道)运输、区县(市)处理的收运排体系,农村环境卫生整洁,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3.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建立高效、统一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和良性运行机制,对老化工程实施升级改造,提高自来水普及率和饮水安全设施、设备完好率,让农民群众喝上放心水。全面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取缔污染严重、直接影响水质的排污企业,着力解决农村污水直排、散排等问题,不断改善水环境质量,提高水生态功能。2009年,安排资金6.5亿元,基本解决全市农村9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到2012年,农村生活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100%,全市消灭劣五类水体。

  4.加快村屯路网建设。实施村内土路改造和自然村通油路工程,完善路网结构,加速农村公路向自然村的延伸和拓展,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的质量和安全水平。不断完善农村客运网络,加快农村客运站和农村候车廊建设,每年保持农村客运站和候车廊以一定的规模增长,进一步提高农村群众候车的安全性和舒适性。2009年,完成500公里自然村通油路工程和500个农村客运候车廊(站牌)建设。到2012年,全市50%自然村通油路,所有行政村和较大自然村有候车廊(站牌)。

  八、健全支农保障机制

  1.完善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市、县两级财政要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优化支出结构,农业投入增幅不低于全市经常性收入增幅,优先支持农业科技项目,每年用于农村的文化、教育、卫生、环保等社会事业投入增幅高于城市增幅。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城建资金每年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年提高,用于乡镇、村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方面支出不低于当年新增城市维护建设税收入的30%。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投入。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的15%单独计算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土地有偿使用费地方分成部分专项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等。建立农业生产资料储备补贴制度,对用于储备的贷款资金按一定比例给予贴息。逐步提高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降低农民承担的保费比例。建立农村生态环境投入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投入农村造林、环境治理和农业污染源治理等生态环境建设资金稳定增加。积极探索财政投入与金融放大效应相结合的农业投融资机制。

  2.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推动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在农村地区增设营业网点,开展支农业务。鼓励和支持盛京银行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做好政府关联类不良贷款清收工作,推进组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2009年,开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试点工作,规范和引导民间借贷健康发展。创新贷款担保方式,扩大有效担保品范围,探索国有担保公司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大力吸引具有实力的担保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发展农村政策性保险,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逐步实现城乡金融网络一体化、金融服务差异化、金融资源共享化、金融产品多样化、金融主体多元化。

  3.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围绕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建设一批农业技术工程中心和科技示范基地(园区),组建一批具有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的技术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农业品牌科技示范工程和科技特派员示范工程,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发展区域性、综合性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以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农业科技企业广泛参与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依托驻沈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组建沈阳农业科技专家服务团,积极构建为农民普及农业科技知识、推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科技服务平台。2009年,全面启动沈阳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到2012年,培育、引进100个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3至5个百分点。到2020年,引进推广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200个,使全市农村良种及先进种养技术覆盖率达到100%。

  4.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整合各类教育资源,着力培养一批文教、卫生、法律等方面专业人才和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经纪人等新农村实用人才,到2012年农村实用人才要达到15万人。鼓励和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建立专业合作社和专业技术协会,领办、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及各类经济实体。建立完善有利于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逐步推广面向农村实用人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拓宽人才、智力引进渠道,鼓励引导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农村创业,选派党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和安排省派选调生、选聘生到乡村任职,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中选拔村干部,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

  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关键在党。要强化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农村工作综合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农村基层干部素质建设工程,建立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增强农村基层干部推动科学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本领。强化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激励约束,建立健全村干部生活补贴正常增长机制,逐步推行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优秀乡村干部的提拔使用力度,形成干事创业的鲜明用人导向。不断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三级联创”活动,抓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基层创建活动,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反对和制止利用宗教、宗族势力干预农村公共事务,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积极稳妥地化解各类矛盾,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Powered By Google 感动2008,留下你最想说的话!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