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开山炮”多屏同步投影爆炸场面,振聋发聩;国贸大厦建设场景、深圳全景大沙盘气势恢弘;《小平植树》雕塑生动传神……走进博物馆新馆的核心展览《深圳改革开放史》,给人的感觉是内容真实丰富,陈列手段新颖独特,特别在平面设计方面,打破常规的博物馆版面设计套路,如小平两次视察深圳的6幅巨照装裱在6扇顶天立地的弧形屏风式版面上,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深圳博物馆新馆的《深圳改革开放史》开了国内博物馆当代史陈列之先河。因为迄今系统反映建国以来社会发展历史的大型陈列,上至国家级博物馆,下至各省市地方博物馆还从未尝试过。以改革开放史作为核心内容陈列的博物馆,目前在国内仅深圳一家。展览在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同时,也以特殊的形式感恩回报全国人民。
作为填补国内当代史陈列空白的一个积极尝试,新馆《深圳改革开放史》从陈列大纲的撰写到布展,都始终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市委宣传部的直接指导。特别是今年1月市委常委会后,又以各种形式多次征求历届市级以上老领导和市几套班子领导、各相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意见,收到各单位反馈意见70多份,约60多万字,修改大纲300余处;进入布展阶段,市文化局先后召开10余次专题会议,审议版面内容,之后又将版面图片文字分送市委市政府30多个相关部门征求意见。可以说,该陈列凝聚了市领导、市老领导、市内外专家、各有关单位和广大市民的共同智慧和心血。
《深圳改革开放史》陈列以改革开放前的深圳为铺垫,根据深圳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按时间顺序分三个篇章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通过回顾、总结历史与经验,展示深圳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弘扬改革开放精神。该陈列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生动展示了深圳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该展不是一般的经济成就展,而是改革开放历史展。因此,展览紧紧围绕改革开放这条主线,力求将深圳经济特区从酝酿、建立、发展到转型的整个历史进程真实、全面、丰满、生动地展示出来,使展览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辉煌成就的一个精彩缩影。
二是结构合理,脉络清晰。在展览结构上,采用“编年史”体例与“纪事本末”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展示。一方面,以深圳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为基本框架,突出“史”的线索,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深圳30年改革开放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经济特区开创阶段(1978-1992)、增创新优势阶段(1993-2002)和实践科学发展观阶段(2003年至今)。另一方面,“纪事本末”体将重要史事分别列目,独立成篇,集中展示。如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部分即采用此方法展示。这样,既有利于突出改革开放的主题,又使这些专题给人更完整的印象。
三是采用“以事带人”的手法表现重要历史人物和特区建设者,做到“三突出”:突出表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高度重视、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突出表现对深圳改革开放作出过贡献的其他历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及省、市主要负责人;突出表现包括外来劳务工在内的各条战线、各个行业的特区建设者以及深圳人身上体现出的敢试敢闯的拓荒牛精神。
四是展品丰富,文物价值高。该展包括实物展品1000多件(组)、图片1200多幅、历史文件200多份。其中不少展品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如新中国第一张股票、深圳第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合同、土地拍卖“第一锤”、股票市场开市钟、深圳首批无偿献血者登记卡以及早年投入特区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名册等。小平同志来深圳视察时乘坐过的汽车、下榻宾馆房间里的全套家具、植树用过的铁铲、水桶等,也在展厅亮相。
五是陈列手段新颖独特,亮点纷呈。根据“版面展示立体化、文物场景一体化、模型景观动态化、陈列手段科技化”的设计理念,大胆创新,充分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和艺术创作手段,立体地展示相关内容,以增强展览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市文化部门负责人表示,博物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形象载体和重要窗口。保存和研究改革开放历史,展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是当今我国博物馆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近30年来,深圳不仅迅速改变了自身的落后面貌,而且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此,在深圳创办一个以改革开放史为核心内容的博物馆,是全市人民的期盼,也是体现深圳感恩和回报全国的重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