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艇编队26日下午13时45分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
护航编队由“武汉”号和“海口”号导弹驱逐舰、“微山湖”号综合补给舰、两架舰载直升机和部分特战队员组成,共800余名官兵。编队将经南中国海,过马六甲海峡,跨越印度洋,抵达任务海区,总航程4400多海里。这是我国首次使用军事力量赴海外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是我军首次组织海上作战力量赴海外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也是我海军首次在远海保护重要运输线安全。
13:00 唱响自创《亚丁湾护航之歌》
三艘军舰上,特战队员以水兵特有“站坡”姿式,伫立在甲板上。“驾新型战舰乘风破浪为祖国护航义不容辞”的横幅格外醒目。三亚军港,阳光灿烂,海风猎猎。参加欢送仪式的官兵,身着新式军装,已经在码头上整齐列队。
此时《亚丁湾护航之歌》雄壮、激越的歌声在军舰上响起。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编队官兵自发作词、谱曲,很短时间内就创作出《亚丁湾护航之歌》,为中国海军首次远洋护航行动鼓劲、助威。这首很快唱响于编队三舰的《亚丁湾护航之歌》歌词简洁、旋律昂扬:乘长风战恶浪/钢铁编队横跨印度洋/维护国家利益/保障运输通畅/勇敢水兵驰骋亚丁湾上/中国海军书写历史辉煌;士气高豪情壮/军旗猎猎开辟新战场/肩负大国责任/凝聚世界目光/中国海军书写历史辉煌。
13:45 三艘军舰起航
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出席欢送仪式并致词。吴胜利说,这次护航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主席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我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体现了我军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决心和能力。
13时45分,编队指挥员杜景臣海军少将向吴胜利请示起航。随着吴胜利一声令下,3艘舰艇在“武汉”号指挥舰的带领下缓缓离开码头,驶向大海。身着新式军装的编队官兵肃立在甲板上,向祖国和人民挥手告别。
14:40 码头恢复宁静
据悉,此次有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中国日报等近十名媒体记者随舰全程采访。
欢送仪式结束后,送行人员以缓缓离开的军舰为背景合影留念,人们说,这是难见场面。3艘军舰离开码头后,向苍茫的南中国海驶去,直到驶出很远,还能看到舰艇主桅杆上的五星红旗。站在码头上远眺,军舰慢慢消失在天际线,水天一色,风光很美。
送行的人陆续离去,码头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
17:00 部分随舰人员开始晕船
舰队正在南海高速向目标航行。目前,海上风浪已越来越大,“海口”舰上有部分随舰人员开始晕船。
舰上的军官告诉记者,“再过一段时间,就没有胃口吃饭了。”据说,基本上每个出海的人都要经过这个过程,眩晕、呕吐,再眩晕、再呕吐……晕船严重的,甚至连续一周躺在床上下不来。另一名军官补充说,时间久了,不晕船也吃不下。
22:00 舰上感受军港之夜
舰队仍高速航行在波涛汹涌的中国南海海面上,窗外漆黑一片,风生浪大。多数记者第一次随军舰远洋航行,而且时间长达数月之久,激动、期待的心情自是不难理解,同时也很惴惴不安,最担心的就是晕船,一旦晕船很严重的话,采访、写稿的工作就无法交差了。
看远处,灯火辉煌,脚底下,海浪轻轻拍打着军舰,只是舰上的官兵尚未头枕波涛进入梦乡,他们还在为这次远洋执行护航任务而紧张地忙碌着,不由地让人想起《军港之夜》这首歌。
综合新华社、中新网等稿件
■出航揭秘
60斤餐厨垃圾变成5斤干粉
载有800多人的3艘军舰犹如一座移动的海上城镇,加之漫长的海上生活,生活垃圾处理困难不小。狭窄的密闭环境要求必须对垃圾进行及时处理,否则会影响人员健康,还会给行动与操作带来不便。
据介绍,一般来说,剩菜剩饭之类的“湿垃圾”都要经粉碎机捣烂后,存进一个特制的大罐里,等到条件合适再排到海里。但在敌情复杂时,只能暂时储存在艇内,实在装不下了,便用塑料袋把垃圾装起来,放进原本装食品的冰箱冷冻,一来节省空间,二来防止气味外泄。冰冻垃圾的做法,对陆上生活的人来说,真是不可思议。
舰队已一次性备好充足的主副食品。他们将易变质的肉类、鱼类等食品分别存放在舰上冰库,将不易变质的蔬菜瓜果装筐,放在通风的过道内,延长保鲜期。途中,官兵们吃到的青菜,还像刚从地里新采摘下来的一样碧绿新鲜。
舰队还安装了特殊垃圾处理器。这种装置比立式冰箱稍宽一点,可放置在厨房的任何角落。餐厨垃圾放进去之后,通过粉碎、脱水和烘干,污水被排进船底污水舱,干货经过微波干燥、消毒灭菌,变成了无色无味的粉末,不需要特殊处理可以存放3个月。
以30公斤的餐厨垃圾为例,经过这种装置处理,最后只剩下2.5公斤左右的干粉,满足了舰艇远航需要,并且符合出访别国时的环保要求。废旧塑料肯定不能向海中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