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片神圣的土地。因为它是龙都人祖的故乡。
假若你不经意间走进了这方土地,但并未走进它的历史,你也许不会认同它的神奇。
它是需要用心去看的地方,是需要用心去烛照的圣灵之乡。
如果你循着历史之河追溯到六千年前,如果你站在这方土地上思接千载、走进洪荒年代,你也许会有一种神圣的发现:六千年前,这里已点燃起文明的灵光。
这个地方,就是淮阳。
谈到淮阳,也许你会脱口而出:那不是太昊陵所在地吗?那不是太昊伏羲长眠之地吗?
你说对了,就是这个地方。但你可能不知道,除了太昊伏羲这个符号化的标识,淮阳的古文化还有很多很多。
按通常的说法,淮阳应该如此解释:古称宛丘,为太昊之墟、神农所都之地,夏为豫州之域,商为虞遂封地。西周分封诸侯,武王封舜后妫满于此,建立陈国。陈国是周首封十大诸侯国之一,也为淮阳留下了“陈”的名号。战国时期,楚灭陈,楚顷襄王迁都于此,陈城为“郢陈”。
陈地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太昊伏羲氏都宛丘,在这里始正姓氏,中华姓氏从此开始了它的历程。史载伏羲是三皇五帝之首,所以淮阳称“羲皇故都”。伏羲是龙的崇拜,是龙的创世鼻祖,所以淮阳又称“龙都”。淮阳是一座历史名城,也是一座文化名城。
2008年年底,我来到这人祖龙都之地,追寻千百年来根脉相传、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生命之源。
也就是说,从今天开始,“厚重河南”将走进淮阳,打捞太昊伏羲厚重而古老的远古文化,去追寻我们的民族之根。因为,我们的民族之根在“三皇”,三皇之首是伏羲。
考古发掘证明伏羲建都在淮阳
相传在距今6500年前,生活在古成纪(今甘肃天水)一带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在首领伏羲的率领下进行了一次大迁徙。先是活动于渭河流域,在陈仓(今宝鸡一带)作短暂居留,然后出潼关沿黄河向东进入中原地带,最后来到一马平川的黄淮平原腹地定居下来。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淮阳。
当时,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壤疏松,林草茂盛,鸟兽繁多。更可贵的是,这里的丰泽之中有高高的土丘——宛丘,还有流淌不息的河流——蔡河与颍河。
伏羲氏族在此定居后,与居住在古济水流域的东夷氏族交汇融合,形成了以龙为图腾的强大部落联盟集团,太昊伏羲氏成为该部落联盟的首领。具有独特地理地貌特征的宛丘,成了聚居人数最多的地方和部落首领们的指挥中心,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一个国家的国都。
在我国,许多古代典籍都有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的记载。《竹书纪年·前编》记载:太昊庖牺氏,“以木德王,为风姓。元年即位。都宛丘。”《五帝纪》曰:“帝太昊伏羲氏,成纪人也。以木德继天而王,都宛丘。”《路史·太昊纪》载:太昊伏羲氏,“都于宛丘”。此外,很多典籍还有太昊伏羲氏都陈说。《帝王世纪》云:“天皇庖牺氏都陈。”《金楼子·兴王篇》载:“太昊庖牺氏……德于木,为百王之先,都于陈。”《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震。都于陈。”
值得一提的是,宛丘与陈是远古时代同一地域的名称。
但宛丘在什么地方呢?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宛丘就是现在的淮阳县城,它被万亩龙湖环抱,南北大街为城区最高处,颇似古宛丘之貌。然而在1980年5~6月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组织相关人员对淮阳古城墙进行了发掘考察,确认是春秋时所筑,此城乃陈楚故都,故曰陈城,而不是相传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的旧都——宛丘。
1979年至198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训练班对平粮台进行了大面积发掘,探明这里是一座古城遗址——平粮台古城。
平粮台古城址平面呈正方形,经考古学者鉴定和文物保护科研所碳-14测定,它距今4500年左右,比太昊伏羲氏都宛丘的时代晚2000年左右。那么,平粮台古城址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宛丘呢?很多研究伏羲文化的学者认为,平粮台古城建在宛丘之上,因年代久远和历史变迁,宛丘被后人称为平粮台,所以说平粮台即是古宛丘,是太昊伏羲氏之都。
得出这样的结论主要依据有三个:一是考古发掘。平粮台古城址共有五期文化堆积,这座古城的城墙叠压在大汶口文化层之上,又叠压在龙山文化层之下。从出土的遗物看,不仅有大量属于龙山文化的陶器(灰陶、黑陶),而且有大汶口文化特征的石铲、石斧、骨箭头等。最底层的大汶口文化的年代跨度为6000年~8000年,与太昊伏羲氏所处年代基本吻合。二是地望地貌。宛丘虽然并不高峻,因为凸立在茫茫无垠的平原上而格外引人注目。《尔雅·释丘》云:“丘上有丘为宛丘,陈有宛丘。”《尔雅·注疏》讲得更为具体、形象:“宛丘中央隆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过去,人们对宛丘的地形、地貌难以解释清楚,现在可以看得明明白白:在古已有之的自然土丘——宛丘之上,又建了一座土城墙围起来的古城,远远望去,“状如负一丘于背上”,成为“丘上有丘”的独特形状。三是典籍记载。《左传·昭公十七年》:“宋,大辰之虚也。陈,太昊之虚也。郑,祝融之虚也……故为帝丘。”古汉语虚同墟,其义有四:一为土丘;二为大丘;三为旧居,废墟;四为故城遗址,帝都。古宛丘四义俱备。宛丘在淮阳县城东南2公里处,与典籍记载一致。如《水经注》云:“宛丘在陈城南道东。”《诗谱》载:“陈都于宛丘之侧。”这都说明宛丘在春秋时的陈国都城附近的东南方向。《诗经·陈风·宛丘》篇曰:“子之汤兮,宛丘之上兮。”“坎其击鼓,宛丘之下。”“坎其击缶,宛丘之道。”
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创先天八卦
有关太昊伏羲氏的贡献,中国历朝历代典籍都有记载。而在民间,各地也多以口传形式保留着,但很少有地方像淮阳一样全面系统地保留了伏羲文化。
从建都之地平粮台到长眠之地太昊陵再到画卦之地画卦台,从民间的口传故事到民间泥泥狗、布老虎等与伏羲有关的民俗保留,全方位保留了伏羲的圣迹。
太昊陵庙统天殿内墙壁上嵌有高1.2米、长36米的青石浮雕《伏羲圣迹图》,对伏羲一生给予了概括,分别为履巨人迹、伏羲出世、都于宛丘、结网罟、养牺牲、兴庖厨、定姓氏、制嫁娶、画八卦、刻书契、作甲历、兴礼乐、造干戈、诸夷归服、以龙纪官、崩葬于陈。伏羲氏最突出的贡献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创立龙图腾,为中华民族树起团结统一的族徽;始创八卦,肇始了华夏文明。《三皇本纪》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伏羲,亦写作伏戏、庖牺等,其母华胥氏在一个叫雷泽的地方踏上一个巨人的脚印而怀孕,在成纪(今甘肃天水)生下伏羲。伏羲一出生就神奇异常,相貌独特,长大后,他聪慧英武,被公推为部落首领。他带着自己的部落沿黄河东下,逐水草而牧,后定居宛丘。他以宛丘为都,率先民脱离蒙昧,由动物人转化为社会人,致力于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最后征服各个部落,实现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融合,奠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基础。
伏羲氏为加强中华民族的团结,以蛇图腾氏族为主体,通过兼并、联姻等方式,把以马、鹿、鱼、鹰等为图腾的渔猎氏族吸收进来,并在蛇的图腾上添加马的头、牛的尾、鹿的角、鱼的鳞、鹰的爪等图形,形成一个生物界没有的怪形动物。于是,龙产生了。从此,华夏子孙自认是龙的传人。龙成了中华民族的根,成了中华民族的族徽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标志。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喻,借龙的力量威震四海。因此,中国人也就由对龙的无限敬畏而团结在龙的周围,使中华民族大一统的局面历经数千年相治不衰。
伏羲所创八卦为先天八卦,以揭示自然规律为主,是伏羲文化的精髓。后经古圣先贤和历代学者的研究、继承、发展,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础。因此,可以这样说,伏羲先天八卦孕育了中华民族文化。
周文王在里城根据伏羲先天八卦,推演出《周易》。《周易》为群经之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孔子晚年读《周易》爱不释手,留下了“韦编三绝”的佳话。同时,他还亲自为《周易》作注,在学生中大谈自己的见解。这些只言片语被学生记下来,加上孔子亲笔所写,共组成十篇文章,即《彖》上下两篇、《象》上下两篇、《系》上下两篇,加上《说卦》、《序卦》、《杂卦》、《文言》,并称“十翼”,也称“周易大传”。到了汉武帝时,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大传”也身价百倍。东汉和魏晋时代,人们索性把《彖》、《象》四篇注释性文字附在周易正文中间,把其余六篇附在正文后面,进行了重新组装。从此,《周易》被称为《易经》,与儒家的《礼》、《乐》、《诗》、《书》一起合称“五经”。
道教源于先秦时期的道家思想,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他生于苦县(今河南鹿邑),而苦县旧时隶属于陈(今河南淮阳)。或许是生于斯长于斯的原因,老子对伏羲先天八卦精研细修,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并进而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在他短短五千字的《道德经》中,包含了与八卦相似的辩证思想,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再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概括了八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因为此,东汉以后兴起的道教便以太极图为标志,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教义,把老子作为他们供奉的道德天尊,把八卦衣作为他们的礼服,把太昊伏羲氏作为道教的神仙信仰。八卦的哲学思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随着儒、道文化的普遍传播,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骨架,被称为中华文化的“众经之首,大道之源”。所以有人说,太昊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人文鼻祖”,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
中华许多大姓起源于淮阳
“木本乎根,人本乎祖。对民族共同先祖的认定是关系到民族血脉延续的大事。民族先祖是民族精神的支柱,是民族凝聚力的纽带,也是神圣血缘观念的具体表现。”
中华的许多大姓都是从古陈地起源,然后播迁到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当今中华姓氏中人数最多的李、王、张、刘、陈五姓之中,陈姓直接在陈地得姓,据统计约占全国人口的4.63%;从陈姓分支出的姓氏有60多个。王姓的一支妫姓王也是从陈姓中分化出来的;李姓起源于今河南鹿邑,鹿邑古为陈国属地,李姓今列中华第一大姓,约占全国人口的7.38%。
除直接在陈地得姓的姓氏外,陈地还是一些中华大姓的郡望之地。
郡望又称“姓望”,郡是中国古代的一种行政建制、行政区划。郡的设置始于先秦,盛于汉魏六朝时期。陈地在秦和魏晋南北朝时为陈郡。“望”就是“望族”,指有声望的姓氏大族,为世人所仰望的显贵姓氏。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世居某地,由于产生了在历史上有影响的名人,从而成为世人仰望的望族大姓。郡望地不一定是这个姓氏的发源地,如李氏发源于陈地苦县,其郡望地在陇西;陈氏发源于陈地,其郡望地在颍川(今河南长葛);谢氏发源地在南阳,其郡望地在陈地。
郡望有两个功能,一是社会的功能,即通过郡望来标明出身,为人们通婚姻、入仕途提供参考;二是宗族的功能,即为人们寻祖问根、联宗认亲提供参考。
郡望在陈地的姓氏有:阳夏谢氏、太康袁氏、长平殷氏、宛丘符氏、南顿应氏等。这几个姓氏,除袁氏外,并不直接得姓于陈地,但世居陈地,在这里成为望族。
把这些得姓于陈地和郡望在陈地的姓氏人口加起来,数量将十分惊人。所以有人曾这样说,正是从陈地走出来的姓氏和家族,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主体血脉!
太昊伏羲为“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年代及影响早于黄帝、炎帝的民族始祖,所以淮阳太昊陵被称为“历代帝王寝陵之首”。百姓世代不忘这位龙根人祖,每年二月二,俗谚“龙抬头”之时,人们前来朝祖进香,永世不断。
太昊陵,是“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陵庙,位于淮阳县城北1.5公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其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陵庙,故称“天下第一陵”。图为太昊陵庙。资料图片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