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驻华盛顿记者 王姗姗):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举办的中国论坛上发表演讲时表示,在当前充满挑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对中国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作为中国全国人大代表,林毅夫本应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全国人大年度例会,但今年因为世行工作职责所在,他向大会秘书处递交了请假报告。林毅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作地点远离北京并没有使他降低对中国经济的关注,他目前更关注中国政府提出“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举措。
林毅夫4日应邀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主办的中国论坛上发表演说,探讨中国政府在全球经济危机中的对策及效果。林毅夫表示,中国宏观经济在这场危机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中国政府为了遏制经济下滑的势头,及时出台了规模为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他说,这并不是中国第一次使用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早在上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就曾出台了经济刺激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林毅夫说:“1998年中国政府第一次实施了经济刺激计划,不仅创造了短期需求,还促进了长期发展。这是因为当时的投资主要用在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达到了缓解‘瓶颈’、扩大经济容量的效果。”
林毅夫认为,有十多年前的经验,中国政府现在的这项经济刺激计划大致也将用于类似的用途,只不过现在经济的‘瓶颈’和当年有所不同。他说:“1998年的时候,资金主要用于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港口设施的改善、电网改造等等。现在,投资将集中在铁路网、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城市住房改造、节能环保领域和社会保障体系。如果这些投资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我相信中国今年能够保持7-8%的经济增长。这对全球经济来说当然是个好消息。”
林毅夫还说,中国政府提出的“扩内需、保增长、促发展”的目标是清晰的。全球经济下滑给中国带来威胁的同时,也给中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长期发展提供了机遇。只要措施得当,中国完全能够把“危机”转化成“机遇”。他说:“‘危机’这个词在汉语中意味着‘危险’和‘机遇’并存,这次也一样。我认为应对目前的危机给中国提供了深化改革、进一步完成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机会。比如金融体系改革和资源配置问题。政府应该增加小型地方性金融机构的数量以服务这些中小企业。还有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问题。政府应该在电信、银行等领域引入竞争,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均衡,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等等。这样不仅能创造就业,还有助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采取这些措施不仅有助于逆转经济下滑的趋势,还将为长期发展打下基础。”
林毅夫最后表示,他相信只要有效地控制危机的影响,中国有潜力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保持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率。他还认为,中国保持经济的活力将对国际社会有效化解并最终度过目前的经济危机做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