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俊秀 实习生 庄庆鸿
短短几日,在博客上炮轰教育制度的“香水女生”——北外德语系学生王亭亭成为又一个网络焦点名人。3月16日,其发表于博客上的《妈妈,我被北外强制退学了》引起无数网友的同情,一时间对北外和相关老师的质疑、批评、攻击如潮,“香水女生”的照片和话题遍布各大网站论坛,博客日志更新不到一天,点击数就数十万。网上言论认为,北外在“制造一起骇人听闻的当代文字狱”。
然而从17日开始,“香水女生”的炒作背景就浮出水面。天涯杂谈网民列出该事件的诸多疑点,认为“香水女生”与去年名噪一时的“90后贱女孩”同属一个经纪人和网络推手团体,此事件又是一次炒作。不久,北外德语系辅导员刘玉华老师也出面澄清,称该生申请退学时就说,一家经纪公司许诺与她签约出书,并帮她炒作出名,“没想到炒作的手段竟是这样”。
最终19日“香水女生”在博客发表声明《我决定回学校继续上学》,并删除了此前所有文章,一场网络风波尘埃渐息。
先有天仙妹妹,后有“最美深山女教师”梅香,现又是“香水女生”,网络使她们一夜成名,大多利用了人们向往“真、善、美”的美好情感。故事的主人公一阵喧嚣之后归于沉寂,其背后的网络推手却赚得盆满钵满。
一方面是熏心的利益,另一方面是随时涌起的民意,善良的人们在不经意间为他人免费做了嫁衣。人们逐渐明白这是一场商业炒作之后,终将吸取教训,不再上当。但令人担心的是,如果下次真的有一名大学生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网上求救,还会引起反响吗?
同情和正义是网络力量的根本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成为传播效率最高的一种媒介。网络时代的到来,曾被很多人认为是真正信息化的开端。的确,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各取所需、畅所欲言的平台,使传受双方的即时互动成为可能。
网络的匿名性和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以网络为载体,关心社会事务,发表意见看法,网络已经成为社会正义的强大力量。在一次次诸如“房产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深圳海事局党委书记林嘉祥猥亵女童”等事件中,网民依靠强大的民意取得了胜利,并日益成长为民主的力量。
网络救助也在蓬勃发展。捐资助学、为白血病儿童募捐、慰问灾民……随意点击一个网络社区,都可能看到一项正在开展的爱心救助活动。庞大的网民群体,高效的传播体系,使网络救助成为一种积极有效的公益方式,网络调动着人们心底纯朴的善良情怀。
“网络推手”制造了信任危机
然而,这种力量却面临被颠覆的危险。
2006年网上轰动一时的“中国最美深山女教师”在广收捐款后,被其网络推手证实其中有私吞捐款的行为。网民在震惊之余,开始一边倒地谴责“最美女教师”,疏不知,她只不过是推手及网络媒体追逐自身利益的一个“道具”。人们不能容忍和原谅的是,有人试图将爱心、美德本身,异化为营利的商品。
为吸引眼球,炒作者大多通过精心编造的令人“感动”、“震惊”或“愤慨”的情节,来诉求于网民简单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刺激他们的情绪性反应,以达到“群情激昂”的轰动效果,所以会引起网民“声援如潮”或“强烈反响”。而一旦网民发现受骗,对类似事件的敏感度将会越来越低。
这一次,“香水女生”出场时也是靠指责目前的外语教育制度而获得广大支持(事后网友指出系抄袭),因此受到“退学”惩罚更有了强大的道德优势。有网友说:与网络上“什么都敢怀疑”相对,我们也同时置身于“什么都敢相信”的时代。“在这样一种语境之中,我们也许会怀疑‘香水女生’这个个体的真实,但对因她而起的公共议程,却深信不疑。”
同情和正义是网络力量的根本,而信任是这种力量的基础。网络推手通过包装各种事件进行炒作,却一次次地破坏着这种信任。人们不得不担心,这种多次“狼来了”的呼喊,是否会导致有一天,当真的有狼危及人的生命,却不再有人愿意施以援手了呢?
谁来保护网络的真实性
“社会需要健康的、负责任的信息,谁也不愿意被忽悠。”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郭庆光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一开始,北外女生这样的事件激发了人们的情绪,纷纷表示声援,但后来发现被忽悠了,于是网民对网上的类似爆料信息越来越反感、不信任,以后再炒作能达到的轰动效力会越来越低。”
目前国内网络推手已逐渐走向组织规模化,不少网络推广团队公开声称承接以下项目:“歌手艺人网络上全面推广、为个人博客网提高流量、为歌手或企业或个人代笔写作(职业枪手)、事件的炒作与宣传”。
郭庆光认为,由于此行业没有形成成熟的行业伦理规范,为吸引眼球、追求商业或其他利益而进行恶性炒作,便成了一种流行的手段,这非常令人担忧。“提供信息的行业和从业人员都在处于无规则的情况下,导致不明真相的网民做出错误的反应和判断,这并不是非常健康的一种现象。”
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大,使所有社会成员接近媒介的权利扩大,但同时也使网络信息的真实性日益下降。尤其是一些博客和论坛,其发表的随意性使新闻界传统的守门人功能大不如前,于是,网络信息的主观性大于客观性,扭曲事实真相的机率大增。
郭庆光认为,目前某些“网络推手”基于忽悠、煽情、刺激手段的“营销”,只能成功一时,随着网络传播市场的成熟,最终必然会被淘汰出局。网民经历了这些事件,会逐渐变得成熟,提高判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网络监督必须建立在信息来源全面客观的基础上。”郭庆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