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数本无罪,何故惹祸端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3日00:02  红网

  近日,广州市奥校等机构开始招生报名,又引发新一轮的奥校热。为何奥数这样热?原来民校小升初考试在即,不少家长把奥数作为择校利器。然而“奥数”对学生智力是否有用?教师和家长却莫衷一是。与此同时,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其个人博客(blog)上发表文章,称要“打倒万恶的奥数教育”,并称奥数教育对少年的毒害比“黄赌毒”还厉害。杨教授的言论,立刻在互联网上引起广泛关注。(4月22日《信息时报》)

  由于曾经热爱数学——不过,却从未参加过什么“奥数”培训班,也没请过什么“奥数”家教——笔者在感情上不能接受杨东平教授对“奥数”的攻击;然而,理智却告诉我,杨东平教授关于“奥数教育”的言论确实不无道理——“奥数教育”之害,的确甚于“黄赌毒”。

  就我自己来说,也不知什么原因,从十一二岁开始就喜欢数学——这一爱好对我产生了终身性的影响,并且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在初中阶段,在一种无名的狂热冲动的激励下,我竟然自学了大学数学,并且能解常微分方程与偏微分方程。自然,“奥数”那点玩意儿也在我的视线之内——什么“鸡兔同笼”呀,什么“韩信点兵”呀,什么“罗素悖论”呀,什么“欧拉七桥问题”呀,我都非常喜欢。我当时做了好几大本数学笔记,甚至还整本地抄下了陈景润的《初等数论》。我对数学的感觉是——简洁,有趣,甚至很“美”。数学在我,的确是一种“思维的体操”,它训练了我严密的逻辑思维,并最终把我引上的哲学的道路——甚至我对文学和艺术的很多看法或理念,都是来自于数学和物理学。

  啰啰嗦嗦地讲那么多自身的经历,无非就是想说明,数学——包括“奥数”本身——是无害的,不但无害,对于那些喜爱数学的人来说,确实是一门可以终身受益的学问。我相信杨东平教授批判的也并非数学和“奥数”本身,而是我们当前的“奥数教育”,和对待“奥数”的极端功利性态度。

  俗云,“甲之熊掌,乙之砒霜”。“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智能的结构包括九种智力因素: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和存在智能。虽然每个人都具备所有这九项智能,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智能形态,不同的强项和弱项。每个人的智能分布都是不同的。”既然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智能结构及强项和弱项各各不同,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强求每个孩子都去学“奥数”,而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智能特点和兴趣爱好,偏重于某一方面智能的培养,才能达到使孩子的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最终促进多种智能相对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何况,不同智能之间并不存在优劣之分,每一种智能都应受到同样的尊重。因此,不顾儿童的个体差异,而用单一的“数学逻辑智能”智能去带动和统领其他智能的发展是非常不科学的。

  不可否认,很多家长让孩子参加奥数培训,是想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全民奥数”及“奥数热”的产生则不能不说与将奥数班跟高考挂钩或将奥数作为择校利器的这种制度性激励因素有关。说到底,其实就是与高考制度中暗含的激励机制有着莫大的关联,因为很多家长把“奥数”当成了提升儿童智力的手段,认为“奥数”不但能提高数学考试的成绩,还能提高其他科目的成绩,而考试成绩的提高就意味着将来能读一个好的大学,有一份好的工作。统而言之,前程的好坏取决于高考成绩,而高考成绩的高低则取决于有没有参加奥数培训——很多奥数培训学校与从事“奥数教育”的老师为了获得更多的生源和更大的利益,也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了家长们的这种错误意识——正是这种高考制度以及培训方和受训方的双重利益共同主导的简单粗暴的“线性思维”和“线性逻辑”“堂而皇之地绑架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所谓的好学生,贻误、伤害着整整一代少年儿童”,并且对少年儿童的伤害远远大于黄赌毒和网瘾。

  评论员金婕认为,目前“奥数热”难以降温的主要是因为很多升学考试都很看重是否参加过奥数比赛,是否获奖等,但只要高考这一主导和笼罩当前所有“教育博弈游戏”和“利益博弈游戏”的“游戏规则”不改变,种种“潜规则”只怕很难得到根除,家长的观念也很难有实质性的改变。虽然从理论上来讲,“即使一路过关斩将考进了名牌大学,那也并不意味着孩子将来都能步步领先、终身领先”,但事实上,在中国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与人事体制下,一步领先往往确实意味着步步领先、终身领先——至少,那些落后一步的人要达到领先一步的人目前的状态,将要付出远远多于后者获得相同的东西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如此看来,要解放我们的下一代以及国人的创新能力,需要打倒的恐怕并非仅仅只是“万恶的奥数教育”,而是所有的“培优教育”;需要改变的也恐怕不仅仅只是高考的“游戏规则”,而是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游戏规则”。

稿源:红网 作者:宕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