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浮生难得小团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6日00:10  红网

  因为水远山遥,雪藏33年终见天日的《小团圆》甫一上市,便火爆异常,因其是张爱玲作品?因《小团圆》是一部充满自传色彩的小说?是因有大量的性描写?还是因作品中人物能够一一对号入座,被称为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

  有人批评《小团圆》入戏太慢,先写九莉香港大学生活,之后是家族人物,笔墨浪掷不少,头绪繁杂,人物众多,是剪裁适当,看得人眼睛冒烟。一部小说仅300多页,以胡兰成为原型的卲之雍163页才出现,是剪裁失当。张爱玲后期小说日臻炉火纯青,怎会马失前蹄?书中人物不事修饰,其笔下《倾城之恋》《金锁记》《沉香屑》《同学少年都不贱》《色·戒》等作品中人物先后粉墨登场,分明是其作品全部人物原型的大融合,是华丽的大集结,分明是作者的“点名簿子”。之前是不厌其烦的堆灰铺路,是为《小团圆》的激荡粉尘。这样手笔,对人物叠床架屋,不拘繁琐,是其笔下人物走过场般在此一一来过,以映照,相呼应。其笔下没落贵族的常态乱伦,糜烂苟活,是对没落贵族的批判?涉笔母女关系,怎就给人以森然的寒气逼人?其实,张是以一贯嘲讽的细腻工笔,描写九莉在病态深重家庭的幼年阴影,描写其恋情,读来亦真亦幻,真为本真真实真切,幻为虚虚实实,真假难辨。书中男女主角关系,哪里有多少热情的静好时光?欢娱是短暂的,易逝的,苦旅是长久的,相伴一生的。那个汉奸文人,文字妖媚,恋情朝秦暮楚朝三暮四,枉凝眉,错对爱玲一生。爱的璀璨,对于张太短暂,而她将一生情感去承担,竟不悔悟,哪怕矮到尘埃里去。不过,至《小团圆》,之雍这样人等,大概不会再媚惑张了吧?

  其实,《小团圆》不是私人回忆录,也不是张爱玲家族史,而是一部具有自我批判意味的文学作品,她是通过放大人生的不堪,以表达真实;以生活的丑陋,揭示大时代背景下旧上海贵族的没落人生。这是脆弱的自虐的感伤的张爱玲,其苍凉与悲伤直教人心生灰色尘埃,经年不散。

  一如我读《张爱玲全集》,面对旧上海人的自私自利,斤斤计较,人性的阴暗心理等等,情绪便低落至极点,对人世陡生绝望。

  有论者批评出版《小团圆》,“对爱玲不好”,是张入戏太深,掺杂了太多的个人感情色彩,被认为是张的成长小说,难怪有读者一一坐实了小说中人物某某就是桑弧,某某是张某某是胡,等等。特别是关于张胡恋情,勾起多少人的窥私欲?

  他是她的“今生今世”,而她是他的一段插曲。回望那些爱的瞬间,这份暖意是否伴张一生,是否张爱玲爱得太惨烈太投入,爱得忘记了自我,无怨无悔,才让人更觉光彩照人,须仰视之,才让人更觉无语心痛?生死契约,与子相携,不过是苍凉的一抹亮色,对于爱玲,情何以堪?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是平凡卑微的梦想,是他不能够给予她的,也只有爱的余温。在这余温里,张爱玲超越传奇与伤害,晚年的她“酝酿实在太久”,其心思和笔意,是有意为之。她是要“完全幻灭之后还有东西存在”。爱情幻灭之后,我们还剩什么?

  上世纪,张爱玲作品只局限于少数人群,是因为现代文学史接纳了张爱玲?还是因为电影《色·戒》?张爱玲热自沈从文、钱钟书热之后,一波再接一波,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被大众喜欢是作家幸事,被过度热爱与追捧,会否让地下有知的张爱玲更觉人生苍凉?张曾感叹最为喜欢的《红楼梦》被庸俗化了,《小团圆》又何尝不是被庸俗化了?张爱玲及其作品何尝不是随市场趣味而不断被庸俗化呢?她的一切,成为大众咀嚼的谈资,有谁去关注其遗作的局限性?又有谁讨论其作品存在何种缺憾?大众关注《小团圆》的自传性质,关注胡在其笔下的形态,关注性描写。那些索隐派有事可干了,如那些闲极无聊的红学家一般,对《小团圆》再索引下去。有谁对其作品当作纯粹的文学作品,让其实现艺术上的价值?

  读罢《小团圆》,更觉周身寒气森森。

稿源:红网 作者:梅逸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