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北川老县城接受群众祭奠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03:38  北京晨报

  

北川老县城接受群众祭奠

  前来祭奠的群众行走在北川老县城内。 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摄遗址开放4天 禁止游客入内

  昨日,北川老县城废墟内为“5·12”遇难者举行了公祭。同时为方便祭奠群众,老县城遗址从昨日起到13日对当地群众开放。为避免交通堵塞,政府部门组织了专用中巴车运送祭奠群众。截至昨日下午6时,约3.5万人进入县城祭奠。和清明节相比,昨日的警力已大幅下降。城区内也没有设置警戒线,但整个秩序井然,祭奠群众已经适应了这种纪念的方式。

  开城为祭奠 游客请止步

  昨日中午12时许,北川老县城管制区域正式开放,记者在管制区域入口看到,早已等待在此的群众在管制区入口前排起长队,执勤人员正在仔细核查身份证件,只有持当地身份证的人员才能进入。

  从安县方向,一辆接一辆贴有祭奠字样的中巴车运送着当地群众来到这里。而大量的外地游客因无法进入老县城,只有前往县城旁边的望乡台眺望北川。因为望乡台位置有限,如今在望乡台上方的公路弯道处又出现了一处新的望乡台。为确保此处的游客安全,警方在此增派了警力。

  而为了减少游客的数量,确保祭奠人员通行。北川交警部门在安昌镇彩虹桥、永安镇、擂鼓镇和凉风垭设置了4道卡点,外地车辆已经无法进入永安卡点以内,当地群众的车辆也只能停靠在凉风垭以外。因昨日的祭奠群众较多,一度出现大量车辆受阻擂鼓镇的情况,交警部门提醒,尽量不要自己驾车前往。

  老县城遗址 增加新设施

  昨日中午记者进入老县城区域时,看到这里已出现了与清明不同的变化。原本路中影响交通和安全的巨石被清理。而三道拐的祭奠区域已经整修一新,用水泥砌起了专门的焚烧香蜡纸钱的位置,并设置了摆放鲜花的区域,方便群众的同时,这里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变。县城内的多处楼房上,挂出了醒目的祭奠标语。而在沿途比较集中的祭奠区域,也修建起了不少这样的祭奠用品焚烧区。

  记者注意到,县城内没有了警戒线,只剩下温馨的提示。警力也比以前少了许多,但群众秩序很好,没有出现拥挤和进入危险区域的情况。祭奠群众已经适应了这种纪念的方式。

  截止到昨日下午6时,短短半天时间进入县城祭奠的群众约3.5万人。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因为去年的“5·12”是农历四月初八,本次开城前的5月2日(农历四月初八),考虑到许多群众按农历作息的习惯,北川县城也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开放,受到群众的欢迎。每年春节、清明、农历和公历的“5·12”纪念日,都将是传统祭奠亲人的日子,政府部门是否会每年都进行开放呢?记者虽然没有从当地政府部门获得确切答复,但当地群众认为,这样的开放应该会有。《成都晚报》供稿

  表情

  

北川老县城接受群众祭奠
丧子高龄母亲

  再做一次妈妈

  随着5月10日母亲节的到来,都江堰城北馨居板房区心理援助机构“妈妈之家”里,一群特殊女性显得比往日忙碌了一些。“我们要在母亲节当天推出自己手工做的纸玫瑰‘妈妈之花’,感谢这一年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人们。”

  说这句话的人叫赵小青(图左),今年37岁,怀孕7个月了,是这批地震中丧子高龄再孕妈妈的代表。“如果不出那个事情,我儿子今年可以上中学了。”赵小青一直不愿提地震这个词。她孩子去年12岁,是都江堰新建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在地震中不幸遇难。赵小青是去年12月知道自己重新怀上孩子的,“我当时和老公相当高兴。”得知同行的人里有懂中医的,赵小青连忙招呼着替她把脉,看是男是女,“孩子预产期是7月初,我倒希望是个妹妹,不然难免跟原来的娃儿比较,那样太痛苦了。”

  据四川省人口计生部门震后统计,灾区子女死亡并有生育意愿的计划生育家庭共计6000余个,然而再孕之路并不顺畅:不断的余震、非正常生活、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伤痛再加上相对的“高龄”,令她们再孕困难甚至流产。

  “在地震灾区,最脆弱的是失去孩子的母亲,她们也最应该被关注。从失去孩子的母亲到再孕妈妈,她们活在强烈的角色冲突里,丧子的哀伤与得子的欣喜,双重心理使得她们的情绪波动很大。这对肚子里的新生命会造成很大影响。”2009年3月,心理咨询师、援助志愿者刘猛针对都江堰部分再孕妈妈,在当地首创了心灵港湾——“妈妈之家”。

  “妈妈之家”具体的日程安排有音乐放松胎教;自由经验交流;孕育知识放映……进门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鼓励再孕妈妈们的一句话:“这就是妈妈的伟大——用悲痛中的快乐,换来宝宝一生的幸福。”刘猛认为,现在妈妈们表面已接受了现实,逐步开始新的生活,但那抹不去的伤痛肯定永远存于心底。“‘妈妈之家’要做的是帮她们塑造轻松愉悦的心境,让她们重拾信心面对生活。”结束采访时,记者买了9枝纸玫瑰送给赵小青,希望她能长久幸福。她一只手握着那束花,一只手抚着肚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笑得很开心。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秦晴 郝同前 文并摄

  

北川老县城接受群众祭奠

  夺去很多人生命的大地震发源地“震中映秀”。晨报特派记者 王颖/摄漩口墓碑匠人

  雕刻“地震记忆”

  吴文长说自己实际上是在代人写信,只不过收信人远在天国,遥不可及。这位46岁的汉子是汶川县漩口镇一名刻墓碑的匠人。自从20年前拜师学艺,錾子作笔,石板为纸,吴文长早不记得替人写过多少“石头信”,生死离别早已见惯。然而,给震中逝者写信让他觉得“很难,很痛”。

  映秀镇的幸存者有近6000人。漩口与映秀交界,吴文长一家三口侥幸生还,但店铺被震毁。靠政府补贴加贷款,今年1月,吴文长的刻碑店重新开张。新店址紧挨着成都前往汶川的必经之路。垒在门口的几块墓碑原石上竖着招牌——“漩口吴花圈刻碑”,白底黑字,一米多高。墓碑多是本地产的青石,一块成品售价300元至400元,品质更好的大理石或花岗石因为价钱贵了一倍无人问津。

  映秀唯一的刻墓碑匠人也在地震中遇难。吴家店成了两个镇上经营刻墓碑生意的独一家。虽说多年经营也累积了良好的口碑,吴文长担心迁址后人们找不到他,还在路边竖起招牌,手机号码也写在上面。但地震之后近一年,他只刻了10多块碑,差不多是往年的一半。“现在日子艰难,活人都还顾不过来。”吴文长对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而且我们这儿的风俗是下葬后三年才立碑。”

  这一年,吴文长所刻墓碑的主人多是映秀的逝者,其中包括他的老友——40岁的药厂工人李全胜。“那是我地震过后到现在刻得最艰难的一块碑。”吴文长说。“一拿起刻刀就想起他的样子,想起我们一起钓鱼来回的路上他开玩笑的样子。刀在石头上刻一下就在我心上划一下,那么好的人怎么一下子就没有了?”

  最让吴文长难忘的墓碑主人是一个名叫“翔”的9岁男孩。一直默默流泪的男孩母亲坚持要用一张孩子的全身照做遗像。通常嵌在墓碑上的遗像都是一张半身证件照。照片上,翔高高跳起,在空中双臂张开,眼睛很大很亮,笑容灿烂。吴文长说:“这样的照片不会让人害怕,看到的人会心痛可惜,但我希望他的家人看了会想起以前全家人在一起高兴的样子。去世的人留下的回忆也有高兴的,活着的人想起来就更要好好活下去。” 新华社记者 易凌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