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济南勇士张胜凯“极地归来”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11日03:49  舜网-济南时报

  

济南勇士张胜凯“极地归来”
济南勇士张胜凯“极地归来”
张胜凯在昆仑站前留念

  (照片由本人提供)

  他,曾先后3次赴南极科考;

  他,是踏上南极冰盖最高点(DomeA)的世界第一人;

  他,在南极冰盖最高点特意竖起一个标向牌,上面写着“距离济南13209公里”。

  他,是我国刚设立的南极首个内陆科考站昆仑站的“定位选址”者。“我在济南工作过3年,对济南的感情很深,最喜欢吃羊肉串。”5月8日,这位刚从南极归来不久的勇士回到自己曾经工作过的济南市勘察测绘研究院,向大家讲述昆仑站建设的幕后故事,并接受了媒体专访。

  灾难随时降临,就看你的运气

  眼前的张胜凯很是“斯文”,很难想象,他就是那个经受了3次极地考验的勇士。

  从南极回来不足一个月,这位32岁的武汉大学博士几乎没有任何极地反应,他笑称自己只是记忆力稍稍“差”了点儿。

  从去年10月20日出发,至今年4月10日抵沪,中国第25次南极科考历时6个月,主要任务就是在南极内陆冰盖的最高点——— 冰穹A(DomeA)上建设昆仑站。作为我国首个卫星观测站,昆仑站的定位选址都是由张胜凯完成的。

  张胜凯说,这是他迄今为止经历的最惊险的一次南极之旅,“灾难随时降临,只能靠运气”。

  南极内陆冰盖自然条件恶劣,被称为难以达到之地。今年南极夏季气候特别复杂,暴风雪频繁,给各国科考都造成了影响,中国科考队同样遭遇了种种突如其来的灾难。

  昆仑站距离中山站有1000多公里。出发到昆仑站之前,中国科考队一行在中山站做准备工作。就在做准备工作时,由于海冰塌陷,一名队员和一辆价值300万元的雪地车坠海,幸运的是,那名队员最终得救。“从坠海到游上冰面他只用了30秒,要知道,如果稍慢点儿,零下四五十摄氏度的海水就会把人冻僵。”张胜凯至今回忆起此事仍感觉惊险,这对坐在头车为车队“导航”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打击。而就在他们出发的前一天,国外考察队的一辆雪地车掉到距离他们不远的一处冰裂隙里,造成人员伤亡。

  张胜凯说,在通向南极冰盖最高点的沿途,有多个冰裂缝发育区。冰裂缝深不可测,表面上犹如平地,可小小的裂缝下可能就是万丈深渊,曾经很多外国科考队员掉了下去,再也没能出来,永远留在了南极。

  挺进DomeA,一个眼神就是力量

  2008年12月28日,在中山站做好准备后,张胜凯随队开始1200多公里的雪地跋涉,向冰穹A挺进。

  出发前,张胜凯剃了个光头,一是为了誓师,二是因为未来两个月里,他们每天化雪煮饮用水都要很长时间,不可能洗脸洗头。

  在挺进途中,深不可测的冰裂隙、恐怖的暴风雪、不可预知的雪丘折磨得科考队员疲惫不堪。三四个人一辆雪地车,一天四班倒,每个人平均工作十五六个小时,几乎大部分时间都在暴风雪里前进、工作,“能见度只有10几米,稍不注意,相邻的车就看不见了,只能握着GPS导航器闭着眼往前走”。

  除了冰裂隙,随处可遇的软雪带和从地面隆起的半米高的雪丘也让车队险情不断。刚出发时,一辆雪地车沉海;行驶250公里时,一辆雪地车坏了;500多公里时,又坏了一辆……“最慢的一天,开了20个小时的车,只前进了30公里。”张胜凯说,同去的11辆车,几乎每辆都出过“事故”。

  “高原反应是最困难的。”张胜凯说,去南极前,他们曾到西藏海拔4000多米的羊八井进行了适应性训练,但还没到海拔4093米的南极冰盖最高点,他就有些不适应了,“吃饭都要喘几口气再吃,同事见了面也不能说话,完全没力气”。“相较大自然,人的力量实在太渺小了。每当这时,队员一个手势,甚至一个眼神,就会给我继续前进的力量。”张胜凯说。

  去了的人都会变得很简单,更坚强

  1月7日,28名内陆冰盖队员终于抵达冰穹A附近,开始建昆仑站。建站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张胜凯的测量。“先用GPS定位,然后在雪地里挖个坑,把下面的雪夯实,装上碟形天线,套上白色玻璃钢天线罩,昆仑站就这样建成了。”谈到昆仑站的建立,张胜凯淡定自若,但这背后却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冰穹A海拔4093米,气温最低达到零下80摄氏度左右,含氧量也只有正常情况下的57%,从此处到达任何一个海岸线的位置都要超过1000公里,是地球上自然环境最为恶劣的地区之一。因为要赶在夏季结束前完成任务,队员们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吃两顿饭。

  4月12日11时20分,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的舰载“直九”直升机失事坠江。事发时机上共有4人,其中3人获救,1人失踪,失踪者是特设师杨永昌。

  张胜凯说,杨是他每天吃住在一起的“战友”。4月10日,在“雪龙”号上,老杨还高兴地对队友说“还有两天就能回家了”,但没想到两天后就出了事。

  但种种灾难与惊险都没有吓倒这个极地勇士,张胜凯表示,只要一有机会,他仍然会再访南极。“去过南极的人都会变得很简单,也更坚强。”张胜凯说,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南极精神”,官方称之为“爱国、求实、创新、拼搏”,队友间流传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从第一次踩到极地软软的雪担心掉下去的青涩小伙儿,到独立担任内陆考察队之“眼”的稳重科研工作者,张胜凯的生命已深深烙上了“南极印”。他说,只有经历过那种惊心动魄,才会真正感悟到这些人生道理,这些经历将令他终身受用。

  (记者 范俐鑫)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