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一周年前,人们自发悼念亡者,纷纷用鲜花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 首席摄影记者 吴宁/摄今天是5·12地震一周年纪念日,今天也是我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首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科学预防灾害的观念应当深入人心。
今天是我国第一个防灾减灾日。昨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我国首部《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我国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工作。另据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透露,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将于近年内启动建设。
自然灾害发生率增大
白皮书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几率进一步增大,降水分布不均衡、气温异常变化等因素导致的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冰冻、森林草原火灾、农林病虫害等灾害可能增多,出现超强台风、强台风以及风暴潮等灾害的可能性加大,局部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范任务更加繁重。随着地壳运动的变化,地震灾害的风险有所增加。
提高中小学抗震能力
白皮书指出,从今年起,国家将用三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抗震加固、提高综合防灾能力建设,使学校校舍达到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并符合对山体滑坡、岩崩、泥石流、热带气旋、火灾等灾害的防灾避险安全要求。据记者了解,重点设防类抗震设防标准,指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拟建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
中国地震局震害防御司副司长杜玮昨天透露,我国有望在近些年启动建设一个能够覆盖地震多发地区的实验性地震预警系统,海洋发生的地震,预警时间可做到分钟计,陆地发生的地震,预警时间以秒计。
杜玮解释说,所谓实验性,主要是指这种预警系统建立起来后,可能还不能马上做到对于每一次地震都提供出有效果的、对公众的避震和紧急防范都起到直接作用的预警信息,可能要有一个运行、实验、调整、完善的过程,但有关方面的建设已经在酝酿之中。
至于预警时间长短的问题,杜玮表示,这有赖于预警系统所针对地震发生的目标,在海洋当中发生的地震,对大陆陆上人口比较密集城市和地区的影响的预警,可以做到预警时间相对长一些,能做到分钟计,两三分钟甚至一两分钟。如果陆地发生的地震,对震中地区的影响的预警,时间可能只是以秒来计的,十几秒、几秒的时间。
杜玮指出,尽管可期望获取预警的时间可能是非常短暂的,但这种预警系统对于减少人员伤亡和减轻损失是非常有意义的,会不遗余力地推进这方面技术的发展,促进它在中国多地震地区能够得到应用。另外,杜玮还介绍说,正在筹划专门发射一些能够观测与地震发生可能有关联的地球物理和空间物理参数的专门的观测卫星,已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晨报记者 韩娜
相关新闻
防灾减灾手册首发
晨报讯 (记者 施剑松)中国防灾减灾首次有了国家级应急手册。昨天,由国家减灾委员会和民政部组织编写的《全民防灾应急手册》正式出版。地震灾害、传染性疾病形势下如何自救、救人,从此有了国家标准。
据了解,《全民防灾应急手册》内容包括自然灾害紧急救援、火灾紧急救援、出行遇险救援以及传染病紧急救援等内容,对每一个危险环境都提出了“逃生宝典”,为延长生存时间、扩大生还机会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操作办法。
筲纪念活动
地震纪念活动央视将直播
据新华社电 今天下午,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将于汶川县映秀镇举行。届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一套、四套、九套和新闻频道,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汉语普通话和英语,从14点20分开始现场直播纪念活动。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也将同步直播。
BTV系列节目纪念5·12
晨报讯 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北京卫视推出系列节目,带您一同走进四川,走进地震灾区,去看看那里的变化,感受援建者和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乐观的精神。今天,北京卫视14点至17点将推出 《重生——5·12汶川大地震一周年》大型直播。今晚黄金时段播出的 《大爱无疆——北京对口支援什邡纪实》是一部全面反映北京对口支援什邡的纪录片。该片真实展现了灾后重新崛起的新什邡的变化历程,揭示出发生在北京援建者身后的一个个感人故事。
其他纪念“5·12”一周年的节目还有,《北京新闻》系列报道“京什携手、共建家园”专题片、《真情》特别节目《寻找丢失的记忆》和《身边》特别节目《生命不留遗憾》。
1.5万市民参观抗震展
晨报讯(记者 贺岩)从5月6日起,首都博物馆临时展厅举办《重生——什邡5·12地震周年纪念展》,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观展,截至昨天,观展市民达15428人次。
《坚忍卓绝—2008·五月记忆》大型油画将于今天展出,活动由文化部、广电总局、北京市政府主办。该作品是一幅高2.28米、
长51.2米的油画巨作,描绘了大地震的惨烈和救灾过程中的感人场景,表现出全国人民万众一心、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
地震捐赠一年767亿
据新华社电 (记者 卫敏丽)对于地震捐款的去向,捐赠人可以向受赠方进行查询,各受赠单位也会按照要求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昨天,民政部新闻发言人就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款物管理使用情况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
据民政部发言人介绍,截至4月30日,汶川地震全国共接受国内外捐款659.96亿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07.16亿元,共计767.12亿元。民政部本级接受捐款已全部拨付灾区,后续接受的将及时送到灾区。这次救灾捐款的重点是解决民生问题,主要用于居民住房、中小学校、县乡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社会福利、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设备等民生项目重建。
对于社会非常关心的查询问题,民政部要求按照“谁接收、谁负责”的原则,捐赠者可以通过受赠方进行查询,各受赠单位也会按照要求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示。鉴于大部分捐赠项目目前尚处于规划实施阶段,完全公示资金使用结果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民政部本级接收的捐款已全部拨付灾区。详情可以登录民政部网站查看民政部公告或“‘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捐赠信息系统”查询。
对于基金会,《基金会管理条例》要求基金会进行年度检查,并提交财务会计报告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其年度工作报告要在公开的媒体上发布。捐赠人有权向基金会查询捐赠财产的使用、管理情况,并提出意见和建议。对捐赠人的查询,基金会要及时如实答复。
致敬!汶川精神
晨报记者 周治宏 马多思有一种力量,是种子的力量。有一种精神,叫“汶川精神”。那种力量,坚忍强大。那种精神,朴实感人!
365天前,一场不期而至的巨大灾难降临四川,时间在汶川停滞。时至今日,很多灾区的人仍忌讳提及“死”这个字,而用“去了”等词代替。在谈话间,贯穿整个脉络的,是一条清晰的回忆线:“我都不敢再想起那时候了。”而很多地震时曾踏入重灾区的人,都不愿再重走当日曾走过的路,即使那条路离自己的家很近。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这些人陷入灾难的漩涡无法自拔,相反,他们正奋力改变着:逝者已矣,幸存者的生活还在继续,千百年来,曾经被一次次诠释过的勇于生活的精神仍在上演。
正如北川一位年过六十、失去了8位亲人的老者向记者所言,“活着的就得好好活下去!”语言简单质朴没有任何花哨,却充满力量,就像灾区人最喜欢念叨的那句话一样:“明年这时候你再来看,肯定跟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面对自然,老子如此释然,是啊,人在天地眼中,并不是娇贵的特例,所以不要希求天地的优待,人要靠自己。这奠定了我们民族面对灾难时豁达、自信和坚忍的基础,每次灾难之后,总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用行动顽强抗争着、坚持着,这次地震之后同样如此。
地震之后,对于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来说,继续生活比什么都重要。而继续生活并不是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赚钱吃饭、业余娱乐缓解疲劳等,都包含在每一日的生活之中。
相比这些,其他话题显得空泛,只有这一传承了千百年、始终维系整个民族在灾难面前顽强生存的“生活精神”才是值得发掘的。这次地震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巴蜀大地正是这一精神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
为了探寻这一切,4月下旬,本报记者走访了都江堰、映秀、绵阳、江油、北川等地,近十天里,记者一次一次被眼中的画面所感动:家园重建时的如火干劲、家庭重组时的欢腾喜悦、道路抢修时的热切拼搏……
坚忍、乐观、感恩的精神风貌主宰着重新开始的生活,无论是当地人还是外来援助的,都毫不吝惜自己的微笑和自信,希望借此抚平一年前那次灾难撕下的伤口。
在这些努力下,伤口正在快速愈合。
记者看到,震后被誉为生命线的多条公路都已修通,不少公路还在拓宽并升级改造,这为灾后重建的物资调运打下坚实基础。而无论是农村的房屋修建还是城市房屋加固、新小区修建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不少地方显示出了升级的势头,显示了大家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
正是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让“5·12”成为了一种象征,铭刻入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让这个数字不再抽象,而蕴藏着物化的、实体的精神含义,令人听了就会肃然起敬,纵然时间流逝也不会褪色。也正是这一精神,千百年来,屡屡保护着我们的民族在危机前转危为安,给民族的未来赢取更好的发展。
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灾后重建工作如火如荼地进展,给了未来一个美好的预期,也给了温总理“多难兴邦”的题词一个坚实的答案。历史上,类似有特殊意义的数字很多,不过许久以来,我们的历史书中已不再有这种数字出现了,发掘“5·12”精神同样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