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好友、同事吊唁罗京 《新闻联播》酝酿变脸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08日07:14  大河网-大河报

  

好友、同事吊唁罗京 《新闻联播》酝酿变脸

  

好友、同事吊唁罗京 《新闻联播》酝酿变脸

  

好友、同事吊唁罗京 《新闻联播》酝酿变脸

  

好友、同事吊唁罗京 《新闻联播》酝酿变脸

  

好友、同事吊唁罗京 《新闻联播》酝酿变脸
□易东方蒋庆徐云霄夏祺

  昨天,央视《新闻联播》播音员罗京的灵堂进入开放悼念的第三天,也是最后一天,他的不少好友和同事以及各界群众都前来为其送别。同时,记者还获悉,罗京的去世,将引起央视对《新闻联播》的重大调整。

  罗京追思会昨结束

  罗京病逝后,央视和医院专门设立了灵堂供社会各界公开吊唁,央视主持人张宏民、李瑞英、朱军、水均益、孙正平、韩乔生、鲁健、刘纯燕以及罗京的好友冯巩、杨澜、陈鲁豫等(右图)人纷纷赶来送他最后一程。刘纯燕还专门带上了自己的女儿,“因为我们两家关系很好,经常会在一起聚会,所以带着孩子一起来缅怀”。

  昨晚,治丧委员会新闻发言人郎永淳对外公布了参与吊唁的人数,截至昨天18时,共有4600多名各界朋友参加了吊唁活动。而原计划18时就关闭的灵堂,则一直持续到19时40分。

  郎永淳同时公布,本月11日上午9时,将在八宝山举行罗京追悼仪式。

  《新闻联播》酝酿变脸

  另一方面,作为《新闻联播》播音员中的领军人物,罗京的不幸去世不仅让所有同事感到惋惜,而且央视上层也计划在近期对《新闻联播》等新闻节目做出重大调整。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透露,据他了解,央视在近期就会对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很多新闻节目做出重大调整,“这可能是10多年来央视新闻节目最大的调整,《新闻联播》会继续体现中国主流社会的基本价值观,但表现形式会更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人们需要举重若轻、与老百姓更贴近的新闻,央视对此也是比较急迫的……《新闻联播》正在进入一个区别于以往严肃、拘谨的时代,变得更为亲民。但是,从本质上看,它并不是因为《新闻联播》的符号性人物——罗京去世才结束了严肃、拘谨的时代”。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展江也表示:“《新闻联播》收视率下滑,老百姓不满意,中央电视台不满意,上级主管部门也不会满意……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闻联播》不变不行。”可以说,包括《新闻联播》在内的央视新闻节目即将开始的大改版,与罗京突然的辞世没有联系,但作为观众,感性地把一个人的偶然变故与变革的必然趋势联系在一起,也是值得期待的。

  《新闻联播》的前身是1976年7月1日试办的《全国电视新闻联播》;1978年1月1日正式更名《新闻联播》,播出时间20分钟;1980年,播出时间增加到30分钟;从1982年报道“十二大”起,中央授权《新闻联播》比其他媒体提前一天独家发布重要新闻,《新闻联播》自此超越了新闻栏目的一般意义;1996年1月1日,《新闻联播》由录播改为直播。自创办以来,《新闻联播》从编排形式到播音员阵容、播报方式都逐渐固定,形成了庄重、严谨、权威、字正腔圆的风格,而这种风格首先是从主持人的腔调、语气、着装、姿势、神情传递出来的。据称,罗京曾想改变一个发型,但后来没有得到领导的批准。如今,罗京的病逝,使《新闻联播》“主播结构老化”问题更加明显,主播中的“老大姐”邢质斌也快退休了,《新闻联播》的“变脸”迫在眉睫。Y

  来源: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