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就是它!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0日18:19  厦门网-厦门晚报

  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正在热播电视系列片《土楼探秘》。关于土楼的故事,是从厦门籍资深电视纪录片编导高振碧的发现开始说起的。今年3月10日,本报曾独家报道《惊艳!100年前土楼老照片》。日前,高振碧又向本报记者独家披露了令人惊喜的新发现——老照片上的土楼找到了,是位于漳州平和芦溪镇的“丰作厥宁”土楼,而且土楼人家竟是厦门的“老乡”。

  

就是它!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今日“丰作厥宁”楼

  

就是它!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双溪和稻田的景色

  

就是它!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丰作厥宁”土楼——水井

  

就是它!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土楼前的乡下人

  

就是它!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高振碧和土楼水井

  

就是它!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高振碧和“土楼人家”小叶

  文/记者 龚小莞图/高振碧提供

  A陌生人“悄悄话”引出平和芦溪镇

  本报的报道刊出后,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关注。4月15日,高振碧的海峡网“百年影像”博客里出现一位陌生人的“悄悄话”:“我看到了《厦门晚报》关于100年前照片中土楼的报道,第一感觉就好像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家乡。那几天我正好有事回家一趟,带上报纸询问了一些人,都认为就是我们家乡的土楼。”这是在厦门工作的平和县一位叶姓年轻人在投石问路。

  当晚,高振碧又收到一位昵称“土楼人家”的博友留言:“前段时间看到您发表的土楼照片觉得和家乡的一座土楼很像。父亲特意爬到高山上俯瞰,并拍了几张现在状态下的土楼照片。不知道要用什么方式给您看看。”经了解,他也姓叶,就住在平和芦溪镇,在厦门工作的小叶是他的姐夫。这一家人正四处寻求帮助,保护他们家濒危的土楼老宅。

  而在那枚本报曾刊登的“能居住600人”土楼老明信片之后,高振碧和他的朋友又先后收集到的三枚1905年前后的“疑似”土楼的明信片,其中一枚是片友洪凯杰收藏的《井》,另一枚是高振碧拍买来的《乡下人》,上面有“丰作厥宁”门额。还有一枚是手工上色的明信片,上面有英文“Chiang - Chin River”,画面上田野中的大片建筑像是土楼。

  四枚老明信片,高振碧都希望能够一一“对号入座”,为此他动用一切资源,苦苦寻找。高振碧查阅了相关资料,推测“丰作厥宁”楼或许与平和县有关,于是他把《井》和《乡下人》一并发给了网友“土楼人家”,建议他们按照老明信片影像位置,在土楼大门口拍一张可以比对的照片。很快就收到他们传来的4张照片,其中两张全景照片中的土楼和环境都与明信片有较大差异,很难判读它是曾经可以容纳600人的居所;而另外两张照片虽然拍得不够专业,但可以清晰看出古井和明信片一致,甚至井台的一处缺口也和百年前的影像完全吻合,“丰作厥宁”四个大字也与明信片上同出一辙。百年前厦门美璋照相馆拍摄的“丰作厥宁”楼和那口三眼井,两枚看起来似乎相互不搭界的明信片共同锁定一座土楼,这个发现着实令人惊喜。

  B登高远眺,“厥宁楼”在眼前“复活”

  那枚手工上色的明信片,则让高振碧颇费了一番周折。这枚老明信片上的“Chiang - Chin River”最初被翻译成“深青溪和稻田的景色”,高振碧根据这个思路,一开始就把野外调查的方位锁定在今天集美区灌口一带。然而经过一整天的实地踏勘,集美地界内有“土楼”的描述可以认定是一厢情愿。

  明信片上英文应该翻译成什么地名更确切?高振碧在征询了许多朋友都无法达成共识后,再次给芦溪的“土楼人家”发邮件,希望他们爬到村外的山坡上拍张照片。一周后收到了小叶发来的最新图像,照片中被芦溪人称为“柴头山”的高山,那不可复制的山头造型居然和明信片上一模一样。

  6月28日,高振碧一行经过220公里的奔波到达芦溪,“丰作厥宁”土楼就在镇子上,当地人都叫“厥宁楼”,住着一支叶姓大家族。当《井》和《乡下人》的百年影像在自己眼前神奇“复活”后,高振碧顾不上喝一口水,立即在小叶的指引下上山“考古”。他一边看着手中的明信片,一边寻找外国摄影师百年前拍摄的地理位置。半小时后,山林深处传来高振碧的呼喊:“找到啦!真不可思议,就是这里啊,……!”原来,山里人管老明信片上的溪叫“双溪”,“Chiang - ChinRiver”应该是根据方言发音翻译而来的。

  C元代时,叶氏祖先从同安迁到平和

  但是,“能容纳600人的土楼”到底在哪里?当三枚不同的老明信片多角度地展示了“丰作厥宁”楼的古老风韵时,这个话题又被重新提起。央视《土楼探秘》的摄像师得知高振碧还在苦苦寻觅,便寄来两幅国家建设部保存的美国一个基金会拍摄于1995年的“厥宁楼”大幅黑白照片,拍摄角度和“能居住600人”老明信片上的土楼很接近,惟一不足的就是看不到土楼周边的环境。

  日前,高振碧不顾酷暑炎热,利用拍电视片的机会再次来到“厥宁楼”,站在大院子中间环望周围的群山,发现离土楼只有几百米远的山岗没有去过。经验告诉他这或许是最后的希望,尽管已经中暑,他还是在三个年轻人的帮助下爬到山顶。只有执著的人,才可能享受到这种发现的喜悦:俯瞰大土楼近在咫尺,远处群峰叠峦,一座半圆形的山峰很显眼。和明信片比对,明显的变化是树木十分繁茂,土楼部分残缺,但总体地理特征确定无疑。半年来四处寻找,牵动众多人心的大土楼终于现身,真可谓踏遍青山无觅处,千呼万唤始出来!在山上,高振碧激动地给本报记者打来长途电话:“我终于找到那座能容纳600人的土楼了!”

  高振碧从山上下来后,拜访了土楼第九代传人叶金山,这位93岁的世纪老人仍然在芦溪镇上经营着他的钟表修理铺。从老人珍藏的家族史料中,高振碧意外发现芦溪的叶氏祖先来自“同安佛岭郡马府”,元代时为逃避兵乱举家内迁。老人家认为自己是“厦门老乡”,大前年还以90高龄的年迈之躯亲自到同安“探亲”,可见血脉宗亲的吸引力。而台湾的叶氏人脉有大部分来自平和芦溪,老人抄录的《南阳衍派》谱系还原了一条叶氏族人迁徙路线图。

  据了解,“丰作厥宁”土楼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公元1699年),因工程浩大历时40年才完工。土楼外径77米,底层墙面宽2米,楼共4层高19米,楼内房间55间半。叶氏第三房“均礼公”膝下的八个儿子住在这里,鼎盛时期曾有近600人朝夕相处,是世所罕见的大家族。1988年8月,同济大学考察队考察时,认定是“迄今已发现的世界最大的圆形土楼”。

  高振碧说,身藏深山的“丰作厥宁”土楼有着如此重大的历史价值,难怪百年前在交通极为不便、摄影成本极高的情况下,外国人仍然对它投以极大的热情。四枚明信片就像电影蒙太奇从大全景、中景到特写全方位多侧面地展示一座土楼,实属史无前例。他说,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花费精力发现、研究土楼明信片背后的故事,是对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尊重和保护。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