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清明上河图》修复很曲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31日16:44  国际在线

  《世界新闻报》记者/黎萌

  故宫曾专门召集专家开会讨论,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修复工作才得以完成

  近段时间以来,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频频在国内各地展出。几乎每一次出现,它们都会成为参观者争睹之物。复制品尚且如此,存于故宫博物院的真品对民众的吸引力自然更无庸赘言。

  伴随国宝的往往是传奇与劫难。《清明上河图》牵动人心,也许不只因其超绝的艺术水准、极高的史料价值,还有它历经战乱流离的坎坷经历。上世纪50年代,《清明上河图》重返故宫,保存状况令人担忧。修复这幅珍贵古画让故宫的专家们耗费了大量心血,也让《清明上河图》的流传再增一段故事。

  

《清明上河图》修复很曲折

  《清明上河图》(局部)

  

《清明上河图》修复很曲折

  被故宫作为档案资料的补绢

  “文革”搁置修复计划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张择端存世仅见的精品。画家在5米多长的画卷中,生动描绘了北宋末期首都汴京(今开封)在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色,画中人物虽达数百之多,却衣着神情各不相同,构图疏密有致,栩栩如生。其对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生动记录,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堪称独一无二。

  该画首先收藏在北宋宫廷,之后历经战火流离、盗贼觊觎,几次出入宫中。最后一次出宫,是被清朝末代皇帝溥仪偷运出去,辗转流落长春。上世纪50年代,这件珍贵文物被古书画鉴定专家杨仁恺无意中发现。在经多方鉴定确认为真迹后,《清明上河图》终于再次回到故宫。

  重新“回家”的国宝,带给故宫专家们的除了惊喜,还有考验。因为饱经沧桑,名画已经出现破损,画面上也沾染了灰尘与脏物。怎样在保证画作原貌的同时,将其修复完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书画鉴定专家杨新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修复《清明上河图》的前期准备工作进行得十分慎重。为了确保“修复如旧”,在上世纪60年代,故宫博物院专门召集专家开会讨论。与会者都是书画鉴定、装裱方面的权威,如唐兰、徐邦达、刘九庵等书画鉴定大家,身具鉴赏专家、装裱专家双重身份的王以坤,以及裱画师杨文斌等。在讨论的过程中,怎样揭画,怎样补缎,怎样修裱等各项问题被一一提及,并经过细致考虑。

  论证完成以后,《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工作本来便可以开始进行,但始料不及的是,“文革”开始了。在风暴之中,故宫的许多工作被迫中断,古书画的修复也不例外。1968年,故宫负责修复工作的部门修复厂的大部分工作人员被下放到湖北。直到1972年,才得以回到故宫。其间,《清明上河图》的修复计划被搁置。

  清洗加固挑战多

  1973年,《清明上河图》的修复工作正式开始。按照古书画修复的正常程序,《清明上河图》的修复环节一丝不苟地进行着。

  首先进行的是清洗画面的工作,清洗对象主要是画面表面沾染的灰尘和脏物。极具装裱经验的老师傅将《清明上河图》平放在案台,以排笔蘸着温水,小心谨慎地将这些表面污垢轻轻沾除。

  在已经有些潮湿的画面自然阴干后,便进入到修复的第二个步骤。因为有些比较顽固的脏物附着在画的表面,单纯靠轻柔的排笔无法去除,只能用手工轻轻刮除。据悉,用来刮除污物的工具是专用的刀刃很薄的马蹄刀,它既能去掉画面上的污垢,又可保证污垢下的画面不受损伤。

  在画面清洗工作完成之后,还有画面加固的环节。由于《清明上河图》的画芯是绢面材质,加固画面使用的是专门加固绢面的一种水油纸。使用这种水油纸,可以让绢丝画面的人物不会走形变样,画面效果也能得到保证。

  经过种种艰辛细致的工作,一年之后,这幅名画的修复任务才终于得以完成。

  一块补绢的争议

  让人想不到的是,修复工作结束,《清明上河图》却未能随之进入“静养”岁月。装裱过程中的一处细节,在30年后意外成了争议的对象,也使得这幅名画的关注度一再提高。

  起因是故宫在装裱《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在画首处删除了一处画面,画面内容是一头正在张口嘶叫的“尖嘴立牛”。故宫方面认为,此处画面并非原画所有,而是后代裱画师补上去的。所以,在修复《清明上河图》时,故宫方面将这块补绢拿下,另找了一块与原画原绢质地、色泽、密度极其相近的绢补上,画面内容则空着。补绢就被作为档案资料存放在故宫。

  杨新说,原来补绢的绢质也不同于《清明上河图》其他部分,比较粗糙,并且做过旧。从这点上,更可认为它“补得不对”。“原画真正这块地方是什么东西,咱们没有根据啊,不能乱补。”杨新认为,修复原则应是宁缺勿滥,只有确知画面内容才能进行修补,这也是对古人的尊重。

  但是,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2003年,复制过《清明上河图》的河北唐山人王开儒对媒体公开自己的看法,认为画面上的并非牛,而是一头正在发情的壮年母驴,故宫专家们误解了原作画意,此处不应删除。之后,他不断重申自己的观点。

  对此,杨新强调,王开儒称为毛驴头的地方,其实是一处树杈子。“王开儒说的这些东西故宫早就知道的,我们的做法是尊重历史,是有原则的,我们不会去添枝加叶。”

  链接

  复制品不同于故宫藏画

  国宝真迹不易见,使得高水平的名画复制品也成了众人争睹的对象。《清明上河图》同样如此。其中,王开儒复制的《清明上河图》拥有较高的知名度。

  出身农家的王开儒自幼酷爱书画,其装裱古书画的技艺来自祖传。上世纪90年代初,王开儒携子来到北京,希望复制故宫藏画。当时故宫博物院的有关领导同意了他的请求。

  王开儒说,在复制《清明上河图》的过程中,他几次去故宫校对,几经修改。1997年7月,终于复制完成,并获得了故宫博物院有关领导的认可。王开儒对记者透露,自己所使用的复制技术是一种特殊方法,将画作复制到宣纸上,没有印刷的网点。

  由于对故宫装裱之后的《清明上河图》存有异议,他花了几年时间把那头惹出不少争议的毛驴重新补到了自己复制的《清明上河图》中。2008年12月,王开儒在河北省版权局对经他整理的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进行登记,称之为《足本清明上河图》。

  据介绍,由王开儒复制的《清明上河图》是原大,24.8cm高,16m长,其中画面为5.28m,还有题跋的部分。王开儒告诉记者,理论上,自己复制的《清明上河图》可以不限量地复制。这几年中,他对《清明上河图》的复制也一直在进行。

  王开儒并不讳言自己有出售这些复制品的意图。不过,相关的准备工作还在进行中。(黎萌)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