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农村进入“国家养老”时代具有里程碑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04日18:17  国际在线

  作者:梅言

  8月4日中国网报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介绍今年上半年中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展情况。胡晓义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新农保试点的指导意见,准备进一步修改完善之后正式发布,启动试点。我预计试点的启动会在“十一”之前。他还说,而新农保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是三个筹资渠道。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地方进行补助,这个补助又是直接补贴到农民的头上。我认为它是继取消农业税、农业直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之后的又一项重大的惠农政策。“老农保主要是建立农民的账户,新农保在支付结构上的设计是两部分:一部分是基础养老金,一部分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而基础养老金是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的。换句话说,就是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的养老金”。

  虽然“农民普惠式养老金”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根据新农合的经验,国家财政、集体补贴在农村医疗保障中已发挥了积极保障功效,“住院部分能够报一半”,“住院率是百分之二点几不到百分之三,已经接近6%”。农民健康状况和公共卫生水平得到了立竿见影的提升。我们有理由相信,“农民普惠式养老金”对于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以及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谁在养育中国?当然是农民!外国专家曾发出“中国能否养活自己”的质疑:结果,“每年大概需要5亿吨粮食”的中国不但没有出现粮荒,反而“中国储粮比世界平均多一倍”。中国农业还没达到集约化和完全机械化水平,支撑雄厚粮食产量的仍是传统农业和少部分机械农业,是农民在含辛茹苦养活中国。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将农民、农村的发展置放到重要高度,让他们享受到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的阳光。这是公平社会的权利延伸,也是文明社会的应有的作为。

  可遗憾的是,由于中国农民多达9亿,范围广阔,再加上城乡二元制户籍的影响,长期以来,农民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一直徘徊在各种保障和养老之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落后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建设与发展。

  目前,农村的养老和保障思维主要有两种:“土地保障”模式,“土地就是养老的命根子”,农民一直将土地使用权抓得非常紧,满足于单独经营,自给自足,这种“个体户思想”对于农村集约化发展和农村城市化造成一定的阻碍。

  还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家庭保障模式,将孩子当做养老的重要保障,这种思想在农耕时代、原始农业阶段尚可理解,而现在的农村,独生子女家庭、二孩家庭不断增加,据报道,“进入21世纪,农村65岁及以上的老人比例大幅度上升,据预测,到2040年这一比例将达到22%-26%,有些省市可能超过30%,明显高于城镇人口老龄化水平,农村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子女们的养老负担很重。特别是农民工进城成为时代潮流以后,农村人口的流动日益剧烈,更多年青人向往城市,分享城市文明,更容易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和农村的传统观念发生碰撞,对于农村养老和保障带来巨大冲击。

  “普惠式养老金”取代了传统的“土地保障”和“家庭保障”,是新型的现代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也能拿到退休金,终于享受到了国家保障,农民期待的“国民待遇”不再是水中月,而成了货真价实的落实,农民不仅是村民,更是享有社会保障的“权利公民”,这是一种积极的制度进步。农民有了“退休金”,就不用再继续劳作了,可以休养生息,也是一种制度化的人性关怀。

  农民不再将土地当做养老的唯一,土地使用权的转让和流转机会大大增加,这对于农村集约化、机械化以及规模经营,是一个积极推进,农业效率提高了,城市化城镇化速度也就加快了。

  走出了“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家庭保障模式,国家承担了一定的养老责任,农民子女的养老压力减少很多,有助于解决农村老龄化难题。养老的后顾之忧少了,压力少了,更多青壮年劳力就可放心大胆走出家门闯天下,吸纳更多信息,赚取更多财富,及时更新观念,这对于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城乡接轨,落实“城市反哺农村”,都是一种积极的推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