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爱浇灌团结花——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民族团结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03日06:50  青海新闻网

  青海新闻网讯

  大爱让民族团结之花更艳

  8月29日,本报报道了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村民连环勇救溺水藏族儿童的感人事迹后,8月3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强卫就此作出重要批示:这篇报道令人感动,民族团结是青海加快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我们要学习宣传、大力弘扬湟中加牙村村民的团结大爱精神,把青海建设得更美好。

  这几天,湟中加牙村村民的团结大爱精神已传遍四面八方,许多人将崇敬的目光投向这个普通的小村庄。勇救溺水儿童的事迹,也将村里的汉族和藏族群众团结得比以往更加紧密。超越了民族、血缘和亲情的大爱,像阳光一样温暖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

  民族团结之花为什么这样艳?带着疑问,《西海都市报》的记者四次走进了这个村庄,每次采访,都有一次新的感动。

  生活在加牙村的村民,不管是汉族还是藏族,水乳交融,情深似海,和睦共处,在日常生活中大家相互交流,互帮互助,友好相处,在这种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氛围里,一起走致富之路,一起走发展之路。

  这种传统,被一代一代、一家一家继承下来,深刻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德。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始终是加牙村的主旋律。民族团结之花为什么这样艳?加牙村的村民们用实际行动,培育了民族团结的沃土,弘扬了团结大爱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转化为不竭动力,投身时代洪流,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作出了贡献。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因为加牙村各族人民长期休戚与共,亲如一家,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奏响了时代的强音,才上演了一幕幕感人的故事。因了这份团结,因了这份大爱,民族团结之花时时怒放。(作者:张平)

  湟中县上新庄镇加牙村,是个汉藏聚居的村落,这里出产的精美加牙藏毯远近闻名。这一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9月2日,我们第四次走进加牙村时,加牙藏毯传承人杨永良正坐在织机前编织藏毯。说起村民王守兰等人勇救索南的事情,他说一点都不奇怪,因为大家早已习以为常。多年来,村民们都是互帮互助,友好相处,融洽得就像一家人一样。

  优良传统是源头

  8月30日,距加牙村落水藏族儿童索南被救起已经三天了,这个小村恢复了往日的平静。我们走进村里时,索南正在和小伙伴们在家门口玩耍。对于孩子的母亲余章芬来说,索南是她千盼万盼盼来的宝贝疙瘩,她会一辈子记得孩子的恩人杨国雄。可是,这位不求任何回报的小伙子已经外出打工了。杨国雄的母亲韩秀邦说:“娃娃是个老实人,没想着回报。再说,大家都是一家人,有啥谢头哩!”

  加牙村村委会主任杨启福说,加牙村共有503户人家,藏族有35户。长久以来,村里人都是互敬互爱,谁有事大家都会帮一把。麦收季节,汉族人家缺帮手,藏族朋友会来帮忙;藏族人家要盖房子,汉族村民也不会袖手旁观。

  被救藏族儿童索南的奶奶说:“我活了65岁,一大把年纪了,这一次遇到的好心人最多。当天娃娃救活后,我们想把孩子送到医院再检查一下,就在路边堵了一辆车。司机是个回族小伙子,没要一分钱,就把我们送到了镇上的医院。好人多啊!”团结是什么,团结不光是互帮互助,友好相处,更是大家拧成一股绳谋发展奔小康。走进村民刘全年家里,宽敞的房子里摆放着时兴家具,日子过得很红火。可是,几年前,刘全年可是有名的困难户。藏族村民韩明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主动上门,用自己的手扶拖拉机免费给他种地,还给他借钱买化肥,扶持他搞好生产。身强力壮的刘全年也经常帮韩明月干一些体力活。就这样,在相互的帮扶下,刘全年的日子渐渐好起来了,韩明月家的不少难题也解决了。

  村民陈永花一个人供着两个大学生,丈夫很早就去世了,她重担在肩,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看到这个情况后,村民们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帮她种庄稼,给她的孩子凑学费。在村民的帮助下,陈永花渡过了一个个难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对于生活在加牙村的人来说,他们从来不刻意区分民族。

  村村和睦促发展

  一段经历了岁月沧桑的古城墙,是村与村之间的分界,可这并没有影响村民之间的交流。加牙村、新城村、黑城村的村民,早已成为一家人。

  黑城村的党支部书记田进发说,黑城、新城和加牙三个村是相邻的,都是汉藏聚居的村落。虽然,在行政划分上把近千户人家分成了三个村,可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很少有这种概念,三个村子就像上庄、中庄、下庄一样。今天我到你家借个锄头,明天你到他家拉拉家常,后天一起坐在炕头喝点青稞酒,说说一年的收成。

  黑城村的许多村民都是从加牙村迁来的,现在,加牙村有许多黑城村民的“当家”。如今,在这三个村里,又结上了许多儿女亲家,很多汉族家庭和藏族家庭在尊重对方生活习俗的同时,也相互通婚,这让村民们的距离又近了很多。过年时,黑城村没有社火队,但为了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他们每年都会请加牙村的社火队到村里演出,有些黑城村的村民也加入到加牙村的社火队里参加演出。有时候,几个村还联合出资搞一些文体活动。

  爱是洒在大地上的缕缕阳光,在和睦融洽的环境下,这三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黑暗的屋子、冰冷的锅灶、泥泞的道路早已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村子里干净的硬化路已铺到每家每户的门口,路边也立起了漂亮的路灯,活动广场上安装了健身器材。整齐划一的新农舍,体现了新农村建设的风貌。

  民族团结一家亲

  今天,我们重新看这件事情,王守兰、杨国雄、韩秀邦等人的行为,正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基层党支部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上新庄镇党委副书记丁显业说,全镇共有33个行政村、一个居委会。生活着汉族、回族、藏族、土族、蒙古族等群众,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45%。所以,加大民族团结教育的同时,他们加强了基层党支部的建设。基层党支部解决的都是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的大问题,可谓权力不大重千斤。有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提议、一张选票、一次举手表决就可能影响村民对基层党组织的看法。所以,公平公正不光是党性原则,也是做人的品质。要让村民服从不难,想让村民服气不易。基层党支部坚持要以形象感召人,以行动感动人。他说:“加牙村和黑城村的村干部,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带头作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很多村民。”

  有一种信念就会有一种精神,深深镌刻在村干部的心中;有一种希望就会有前进的动力,民族团结已成为村民对生活的追求。明媚的阳光照耀着加牙村。湟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冯明望着这片美丽的土地,觉得这里的天很蓝,这里的人最美。他说,多年来,他们通过开展评比“好婆婆”“好儿媳”“十星文明户”等活动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并且,设立文化大院,在农村里建阅览室,让老百姓不出村就能看到书、读到报。让老百姓崇尚文明新风,团结互助、和睦共处。

  今天,王守兰等人的行为,成了一种无言的感召力,群众从中认知了什么是生活中最珍贵的东西。由善良和仁爱融合而成的价值观,将团结两个字升华成了无形的力量,它将会在村民的血管中汩汩流淌。

  音律和谐,令人身心愉悦;社会和谐,成就千秋伟业。藏毯之乡传唱大爱之歌,百姓团结互助,和睦共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崭新征程中阔步前行。(作者:祁万强 朱西全)

  本篇新闻热门关键词:回报 编织 一批 藏毯 名录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